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18章 胜中思危藏锋芒,深山密谷筑根基

第18章 胜中思危藏锋芒,深山密谷筑根基(2 / 2)

李明远跟着运输队走了一趟,看着战士们汗流浃背地扛着机器零件,百姓们把干粮塞给伤员吃,心里又酸又暖。一个老汉拉着他的手说:“李司令,你们放心,就是累死,也得把这些家伙搬到山里去。咱知道,这是咱老百姓的指望。”

半个月后,当最后一批物资运进新溶洞时,日军的动向果然变了。情报传来:华北日军调集了五个师团、十几个旅团,共十万人马,正往晋省集结,领头的是刚从东北调来的坂垣师团,带着重炮旅团和飞行大队,目标直指八路军根据地。

“幸好动手早。”王铁柱站在新溶洞的入口,看着里面整齐摆放的机器零件,后怕地说,“你看这溶洞,洞口用藤蔓挡着,外面有民兵放哨,飞机来了也找不到,炮也轰不着。”

新的兵工厂藏在三个相连的溶洞里,第一个溶洞放原材料,第二个放机器,第三个是熔炉和成品库,之间用隐蔽的通道连接,就算一个洞被发现,另外两个也能照常运转。周先生还让人在溶洞深处打了口井,修了通风口,战士们在里面待着不闷不渴,跟在老作坊里一样方便。

制药作坊则设在更隐蔽的支洞里,蒸馏器的烟囱通到山涧里,烟雾混在水汽里,根本看不出来。林晓棠看着新搭的菌床,笑着说:“这里温度湿度正合适,青霉素的产量说不定比以前还高。”

就在兵工厂安顿好的第二天,日军的飞机开始在平定县城上空盘旋。接着,重炮开始轰击城墙,炮弹像雨点似的落下,没用半天,东门的缺口就被轰成了废墟。大野一郎带着联队冲进县城时,里面早已空无一人,粮仓、仓库全是空的,只有墙上用红漆写着一行字:“鬼子,我们还会回来的!”

“撤得真干净!”大野一郎气得踹翻了伪县政府的桌子,却只能对着空县城发呆——粮食没了,机器没了,连能当柴烧的门板都没剩下,想在这里驻军都找不到吃的。

云蒙山深处的溶洞里,兵工厂的机器又转了起来。周先生带着工匠们,正把零件重新组装成车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溶洞里回荡,听起来格外踏实。李明远站在熔炉旁,看着通红的钢水,对身边的干部们说:“看到了吧?县城丢了不可怕,只要这些家伙在,只要咱的人在,别说县城,就是太原城,将来也能拿回来。”

他指着洞外的群山:“鬼子的重炮能轰开城墙,却轰不开这些山;飞机能找到县城,却找不到咱藏在溶洞里的兵工厂。接下来,咱就用这些家伙造更多的枪、更多的炮,等鬼子的重兵一分散,咱再出去,照样能打县城、扒铁轨。”

溶洞外,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运输队的战士们正把新造的子弹箱往隐蔽仓库搬,民兵们在山口埋地雷,游击队的身影又出现在正太铁路旁——他们没有因为撤离县城而消沉,反而因为有了稳固的后方,更有底气了。

李明远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日军的重兵围剿很快就会到来,日子会比以前更苦。但他不怕,因为他看到了藏在深山里的兵工厂,看到了战士们眼里的斗志,看到了百姓们跟着队伍转移时的坚定。

只要根基还在,火种就不会灭。等鬼子的锋芒在群山里磨钝了,等他们的粮食耗尽了,就是八路军反击的时候。而那些藏在溶洞里的机器,那些运进深山的物资,终将变成最锋利的武器,把侵略者赶出这片土地。

雨停了,月光从山缝里照进来,给溶洞镀上了一层银辉。兵工厂的锤声还在响,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抗争,敲打着节奏。属于他们的坚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