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蒙山的百姓大多是逃难来的,家里没地,只能靠挖野菜度日。王铁柱看着战士们和百姓们面黄肌瘦的样子,在溶洞里开了个会:“兵工厂要钢材,部队要弹药,可最要紧的是粮食。开春后,咱把山脚下的荒地全开出来,自己种粮!”
开春后,云蒙山的山脚下热闹起来。战士们、百姓们、甚至伤员,都扛着锄头下地。没有耕牛,就用人拉犁;没有种子,就把从冀中带来的口粮省出一半当种子。王铁柱带头犁地,手掌磨出了血泡,就用布缠上继续干。
赵大山懂农活儿,教大家在坡地种土豆和玉米,说这两种作物耐火,产量高。妇女们则在田埂上种豆子和南瓜,说:“豆子能打豆浆,南瓜能当菜,啥都不浪费。”
为了浇水,战士们和百姓们一起修水渠,从山涧里引水到田里。没有水泥,就用石头和泥土糊,虽然漏得厉害,却也能把水引到地里。有次下暴雨,水渠被冲垮了,大家连夜冒雨抢修,天亮时浑身是泥,却看着水流进田里,都笑了。
秋天收获时,山脚下一片金黄。玉米棒子结得有胳膊粗,土豆挖出来堆成小山,南瓜长得比脸盆还大。百姓们把新粮送到部队和兵工厂,看着战士们啃着新蒸的玉米面窝头,眼里的泪直打转:“以前在老家,哪敢想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粮食多了,就能和商人换更多东西。孙茂才用一车小米,从敌占区换回了十袋化肥:“这玩意儿撒在地里,明年的收成能再多三成。”王铁柱让战士们把化肥小心地存起来,说:“咱不仅要自己够吃,还要存些粮,等大部队来了,不能让他们饿肚子。”
四、铁匠铺里的创新:土办法解决大问题
兵工厂的“晋造步枪”越造越好,可子弹还是不够。周先生看着空弹壳,琢磨着怎么复装子弹——把空弹壳重新装上火药和弹头,虽然射程短些,却能解燃眉之急。
复装子弹需要底火,这玩意儿造不出来,只能靠缴获。王铁柱让战士们每次战斗都把空弹壳捡回来,哪怕变形了也要带回来,说:“一颗弹壳能换一发子弹,就是捡破烂也得捡回来。”
周先生又琢磨着改进火箭筒。原来的火箭筒用铁轨钢做炮管,打三发就发烫,他让铁匠们在炮管外焊上一圈铁环,中间通水降温,竟让炮管能连续打十发。试射时,王铁柱开玩笑:“老周,你这是给炮管装了个‘水袖’啊。”
最妙的是“煤渣炸药”。云蒙山的煤渣多,周先生试着用煤渣、硝石和猪油混合,竟造出了威力不错的炸药。这种炸药虽然容易受潮,却原料充足,炸碉堡、炸铁轨都能用。赵大山用它炸掉了黑风口据点的铁丝网,笑着说:“这玩意儿比鬼子的炸药还好用,就是闻着一股猪油香。”
兵工厂的草棚里,总能传出新点子。学徒工小李用废铁皮做了个“手榴弹发射器”,能把手榴弹扔出五十米;老张在步枪上加了个简易瞄准镜,是用酒瓶底磨的,竟让枪法准了不少。周先生把这些创新都记在本子上,说:“咱没好设备,但有脑子,土办法也能解决大问题。”
五、云蒙山的烟火气:根据地的新模样
一年过去,云蒙山根据地渐渐有了模样。山脚下的荒地变成了良田,破庙里的兵工厂扩成了十个作坊,草棚连成了片,成了个小集市。每逢赶集日,百姓们带着粮食、山货来换东西,商人带着布匹、盐巴来交易,连远处的伪军都偷偷派人来买根据地的土布,说:“这布结实,比鬼子发的强。”
溶洞里的伤员大多好了,有的成了兵工厂的工人,有的加入了游击队。张守业从太原兵工厂偷偷运来更多零件,周先生正用这些零件组装一台镗床,说:“等这台床子成了,咱就能造重炮的炮管了。”
王铁柱站在山梁上,望着根据地的烟火,心里踏实了。他知道,和日军的重兵比起来,他们还有很大差距,煤矿和兵工厂还在鬼子手里,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根基——能造武器的兵工厂,能产粮食的田地,能换物资的商路,还有越来越多愿意跟着干的百姓。
“孙茂才说,太原城的鬼子最近在煤矿加了岗。”赵大山走过来,递给他一块烤红薯,“看来他们也怕了。”
王铁柱咬了口红薯,甜丝丝的。他望着太原的方向,那里有他们惦记的兵工厂,有大同的煤矿,更有无数受苦的百姓。“不急。”他说,“咱现在有粮、有枪、有人,慢慢来。等明年开春,咱就先拿下黑风口据点,再一步步往煤矿挪。”
山风吹过,带来了兵工厂的锤声、田地里的歌声、集市上的吆喝声,交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烟火气。这烟火气里,藏着根据地的底气,藏着战士们的希望,更藏着晋省大地重获新生的力量。王铁柱知道,只要这烟火气不断,总有一天,他们能把鬼子赶出晋省,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重新响起属于中国人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