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2章 晋地筑基业,商路引生机

第2章 晋地筑基业,商路引生机(1 / 2)

晋地筑基业,商路引生机

一、破庙里的作坊:从“一把锤”到“百样活”

云蒙山深处的破龙王庙,神像早被拆了当柴烧,只剩下四堵漏风的墙。王铁柱让人把庙里的泥菩萨搬出去,扫干净地上的灰尘,支起三口从百姓家借来的大铁锅,这就成了临时兵工厂的“熔炉”。

周先生带着二十多个兵工厂的老工人,半个月前刚从冀中突围过来,满身尘土,却死死抱着用油布裹好的工具。他一进破庙就蹲在铁锅旁,往里面扔碎铁和木炭,用风箱拉得“呼嗒呼嗒”响:“先练手,造些手榴弹和步枪零件,能打响、能用就行。”

没有钢材,战士们就去捡日军扔下的弹壳、铁轨碎片,甚至把自己的旧农具捐出来。有个老乡扛来家里的犁铧,红着眼说:“犁地的事往后放放,先让娃们有家伙防身。”周先生摸着犁铧上的锈迹,让学徒工用大锤一点点砸成钢板,再裁成手榴弹壳。

破庙的角落里,几个铁匠光着膀子抡锤,火星溅在他们黧黑的皮肤上,烫出一个个小水泡也不吭声。最里面的神龛被改成了“车床”——其实就是个木架子,上面固定着缴获的日军枪管,靠着人力摇把手,一点点把铁块车成枪栓。

“第一把‘晋造步枪’成了!”第七天头上,老工人老张举着一把枪,枪身粗糙,枪托是用枣木削的,却透着沉甸甸的分量。王铁柱接过枪,对着庙门的树干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子弹竟真的嵌进了木头里。

破庙外很快搭起了一排排草棚,成了分工明确的“作坊区”:木工棚里锯木头做枪托,硝石棚里熬制火药,缝补棚里妇女们用旧布做子弹带。周先生在墙上画了张“生产进度表”,每天晚上用炭笔更新:“手榴弹五十颗,步枪零件三十个,火药十斤”,看着那串数字一点点涨起来,战士们的劲头更足了。

有次日军的侦察机飞过上空,看到的只是一片破庙和草棚,根本没当回事。他们不知道,这堆不起眼的“破烂”里,正孕育着能掀翻他们的力量。

二、山货换枪炮:商人带来的门路

晋省的商人多,就算在战乱年月,也有人冒着风险走南闯北。赵大山认识个叫孙茂才的杂货商,以前在太原城开铺子,鬼子占了城,他就把铺子搬到了山里,靠着马帮在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倒腾货物。

王铁柱找到孙茂才时,他正蹲在马棚里清点货物:洋布、盐巴、火柴,还有几箱西药。“八路军的同志?”孙茂才眯着眼打量王铁柱,“俺只做生意,不问政治,你们有啥能换的?”

“山货。”王铁柱让战士们扛来几麻袋核桃、花椒和党参,“这些都是云蒙山的特产,在敌占区能卖上价。俺们要枪、要子弹、要钢材,越多越好。”

孙茂才掂量着核桃,又看了看那些党参,眼里闪过一丝精光:“钢材难弄,鬼子卡得严,但枪和子弹能想办法。太原城有个伪军军官,爱喝汾酒,俺能用山货换他手里的‘富余’武器,就是价钱得高三成。”

第一笔交易在山坳里的破戏台进行。孙茂才带来了二十支步枪和五百发子弹,王铁柱点了五麻袋花椒和两匹云蒙山的土布。交接时,孙茂才压低声音:“兵工厂的日军少佐,最近想弄批上好的皮毛,给东京的老婆送礼,你们要是能弄到,他说不定愿意换些机器零件。”

王铁柱眼睛一亮,立刻让赵大山带着游击队去山里打猎。寒冬腊月,他们在雪地里蹲了三天三夜,打了两只狐狸和一头黑熊,皮毛剥得整整齐齐。孙茂才拿着皮毛去太原,果然换回了一箱轴承和几根枪管钢——都是周先生急着用的东西。

商路渐渐打开,越来越多的商人愿意和根据地打交道。有的用盐巴换粮食,有的用西药换山货,甚至有个从天津来的商人,偷偷运来两箱无线电零件,说:“俺爹是被鬼子炸死的,这些东西不要钱,就盼着你们早点打过去。”

周先生用换来的钢材,造出了第一门“晋造迫击炮”。试射那天,孙茂才也来了,看着炮弹落在远处的雪地里炸开,他摸了摸胡子:“这玩意儿要是多造几门,俺能帮你们换更多好东西。”

三、开荒种粮:吃饱肚子才有力气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