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44章 旌旗漫卷连千里,敌后雄师震敌胆

第44章 旌旗漫卷连千里,敌后雄师震敌胆(2 / 2)

有次,日军的侦察机发现了兵工厂,派来轰炸机轰炸。可他们刚飞临县城上空,就被高射炮阵地的火力网拦住,一架敌机被击中,冒着黑烟坠落在城外的农田里。飞行员跳伞后被民兵抓住,看着兵工厂里整齐的生产线和崭新的武器,嘴里喃喃自语:“怎么可能?土八路怎么会有这么先进的工厂……”

到年底,冀中兵工总厂的月产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步枪两千支,手榴弹一万枚,迫击炮五十门,不仅能满足本地部队的需求,还能支援其他根据地。延安派来的考察团参观后,连连称赞:“这哪里是兵工厂,简直是敌后的‘小汉阳’!”

四、根据地的“新秩序”:经济、教育、医疗全面开花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李明远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建家”上。他说:“打鬼子是为了保家,可要是家不像家,打再多胜仗也没用。”

经济上,根据地发行了自己的“抗币”,用粮食和布匹做担保,币值稳定得很。清源县的集市重新开张,店铺里摆满了根据地生产的布匹、农具、日用品,甚至还有兵工厂工人用边角料做的小玩具,孩子们攥着抗币,吵着要爹娘买。马秀兰的合作社也开到了县城,不仅管粮食,还办起了“供销站”,百姓们用粮食、棉花就能换布匹、盐巴,再也不用怕被鬼子盘剥。

教育上,“抗日军政学校”扩招到了一千多人,不仅有战士,还有从敌占区来的进步青年。李明远请来了延安的教员,教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还开设了“军事指挥”“根据地建设”等课程。王铁柱也报了名,每天训练结束就往教室跑,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虽然字还是歪歪扭扭,却多了“战略”“战术”这样的新词。

医疗上,根据地建起了“白求恩医院”,请来了从加拿大、印度来的医生,还有不少当地的郎中。医院里不仅能治枪伤,还能给百姓看病,马大爷的老寒腿就是在这里看好的。林晓棠还组织了“卫生队”,教大家讲卫生、种牛痘,以前常见的天花、霍乱,在根据地几乎绝迹了。

最让人振奋的是“选举”。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百姓们投票选举自己的村长、区长,不管是贫农、地主,还是商人、知识分子,只要拥护抗日,都有选举权。清源县第一次选举那天,百姓们排着队,用投豆子的方式投票,一个瞎眼的老奶奶让孙子牵着,非要来投上一票:“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权力,说啥也得来!”

五、反“扫荡”升级:军民共筑“铜墙铁壁”

日军对根据地的壮大又怕又恨,这年秋天,调集了五万兵力,发动了规模更大的“扫荡”,还用上了“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等毒招,想把根据地彻底摧毁。

可这次,根据地早已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李明远动员了十万军民,布下了“天罗地网”:天上有了望哨,地上有联防队,地下有地道网,连河里都藏着“水雷”——用坛子装炸药,一碰到船就炸。

鬼子刚进入根据地,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走在路上,会被树上的“土炸弹”砸中;喝水时,水里可能漂着“辣椒弹”;晚上宿营,帐篷会被偷偷割破,武器不翼而飞。有个鬼子小队长在日记里写道:“这里的每块石头都会咬人,每个百姓都是敌人,我们像是在和整个大地作战。”

最经典的是“麻雀战”。民兵们分成无数个小股,像麻雀一样围着鬼子打转,打一枪就跑,让鬼子疲于奔命。王铁柱带着一个连,在狼牙山一带牵着鬼子的鼻子走,把他们引到预设的伏击圈,配合主力部队歼灭了一个大队的日军,缴获了两门山炮。

林晓棠的宣传队也没闲着。她们把鬼子的暴行编成歌谣,在各村传唱;还在鬼子经过的路上贴传单,上面画着鬼子被打的丑态,写着“放下武器,回家过年”。不少伪军看到传单,偷偷跑过来投降,说:“再跟着鬼子干,早晚死无葬身之地。”

这场反“扫荡”持续了整整三个月,鬼子付出了伤亡一万多人的代价,却没能占领根据地的一寸土地,最后不得不狼狈撤退。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发现了鬼子丢弃的大量武器弹药,还有不少来不及带走的粮食,足够根据地用上半年。

六、旌旗指处:走向更广阔的战场

反“扫荡”胜利后,根据地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清源县的大街上,八路军、地方军、民兵组成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接受百姓的检阅。王铁柱扛着缴获的歪把子机枪,走在主力军的最前面,胸前的军功章闪着光;林晓棠带领的宣传队打着“抗日救国”的横幅,歌声响彻云霄;周先生和兵工厂的工人们推着新造的迫击炮,引来阵阵欢呼。

李明远站在检阅台上,望着这支由农民、学生、工人组成的队伍,心里感慨万千。三年前,他们还只有三百人,躲在山洞里打游击;现在,他们已经发展成拥有五万大军、横跨三个根据地的雄师,不仅能保卫家园,还能主动出击,收复失地。

延安发来的贺电上写着:“冀中根据地的发展,是敌后抗日的典范,证明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力量。望再接再厉,为驱逐日寇、解放全中国而奋斗!”

阅兵式的最后,李明远举起望远镜,望向远方的地平线。那里,日军的据点还在苟延残喘,但他知道,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根据地的旌旗,正从冀中平原向更广阔的敌后大地漫卷,每一面旗帜下,都凝聚着千万百姓的希望和力量。

“同志们,乡亲们!”李明远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遍了整个县城,“鬼子的日子不长了!让我们拿起武器,扛起锄头,向着胜利,前进!”

欢呼声如潮,震得天空都在颤。王铁柱举起机枪,朝天鸣放;林晓棠带领大家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孩子们举着小红旗,在队伍中穿梭奔跑。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映着他们眼中的光——那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胜利的渴望,是一个民族在烽火中重生的力量。

根据地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像一粒种子,在敌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庇护着千万百姓,也指引着中国抗战胜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