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旌旗漫卷连千里,敌后雄师震敌胆
一、跨区协同:根据地的“连环结”
春风吹绿了冀中平原的沟壑,也吹来了新的使命。延安发来的电报上,红色的字迹透着沉甸甸的分量:“速与晋察冀、冀鲁豫根据地建立联防,形成敌后抗日走廊,互为犄角,共御顽敌。”
李明远拿着电报,在地图前站了整整一夜。地图上,三个根据地像三颗散落的珍珠,被日军的据点切割成孤立的小块。“要把它们串成项链,让鬼子啃不动、拆不散。”他对着赵刚和几位分区指挥员说,指尖在地图上划出一条弧线——从冀中的狼牙山到晋察冀的五台山,再到冀鲁豫的黄河故道,这条线就是未来的“联防走廊”。
打通走廊的第一关,是拔除位于三不管地带的“黑风口据点”。这据点像颗毒瘤,卡在冀中与晋察冀之间的要道上,驻着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连的伪军,炮楼高耸,铁丝网密布,以前谁也没敢轻易碰。
“单打独斗不行,得联手。”李明远让人快马加鞭,给晋察冀的八路军独立团送了封信,约定三月十五日夜,两边同时动手。
那天夜里,月黑头风高。李明远带着主力军从南面佯攻,枪炮声打得震天响,把据点里的鬼子引到南面防守;晋察冀的独立团则从北面摸上来,趁着夜色剪断铁丝网,用炸药包炸开了炮楼的底座。
“南面打,北面炸,鬼子成了两头忙的驴!”王铁柱扛着“冀中造”步枪,在冲锋时一鼓作气爬上炮楼,缴获了一挺歪把子机枪,乐得直喊,“这联防的法子,比咱单打独斗强十倍!”
黑风口据点一破,两个根据地的通道就通了。接下来的一个月,联防部队像梳头发似的,一口气拔掉了沿线七个小据点,把原本被分割的区域连成了片。晋察冀的骑兵营借道冀中,驰援被鬼子围困的冀鲁豫根据地;冀中的兵工厂则给晋察冀送去了五十门迫击炮,用的正是周先生研制的无烟药。
最让人暖心的是百姓的呼应。两个根据地的老乡们自发组织起“运输队”,用独轮车推着粮食、药品,沿着新打通的道路往返穿梭。冀中的马大爷把自家的驴牵出来,给晋察冀的伤员当坐骑;晋察冀的猎户则带着猎狗,帮冀中搜捕藏在山里的鬼子探子。
“这才叫一家人!”赵刚看着路上络绎不绝的运输队,感慨道。李明远却指着地图上不断扩展的红色区域:“这只是开始,要让鬼子知道,敌后不是他们的天下,是咱中国人联手抗敌的战场。”
二、兵锋所向:收复县城的“闪电战”
联防走廊的贯通,让根据地有了底气。初夏时节,日军在正面战场发动新的攻势,抽调了华北的部分兵力,敌后的防御出现了空档。李明远抓住这个机会,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收复被鬼子占了三年的清源县!”
清源县是冀中的交通枢纽,城墙高大,驻着一个中队的日军和一个团的伪军,还有四门山炮,硬攻显然不现实。李明远的办法是“围点打援”——先派小股部队围住县城,引诱周边据点的鬼子来救,在路上设伏歼灭,等县城里的守军孤立无援,再一举拿下。
计划实施的头三天,王铁柱带着一个连的战士,每天围着县城打冷枪,白天在东门放几枪,晚上往西门扔几颗手榴弹,把城里的鬼子搅得心神不宁。伪军团长派人出城求援,信鸽刚飞上天,就被林晓棠带着的“神射手班”打了下来——那是她从部队里挑出的十个神枪手,专打空中目标。
“城里的鬼子快成惊弓之鸟了!”林晓棠拿着被打下来的信鸽,笑着对李明远说,“他们派出去的三批信使,全被咱截了,现在连城墙都不敢上。”
第七天,周边据点的鬼子果然忍不住了,拼凑了两百多人的援军,带着两门迫击炮往清源县赶。他们刚走进山谷,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前锋踩响了地雷,紧接着两侧山坡上滚下无数石头,把退路堵得死死的。
“打!”李明远一声令下,埋伏在山上的战士们如猛虎下山。王铁柱端着机枪冲在最前面,子弹像泼水似的扫向敌群;晋察冀赶来支援的骑兵营从侧翼包抄,马刀劈得伪军哭爹喊娘。不到一个时辰,援军就被歼灭大半,剩下的跪地投降。
消息传到清源县,城里的日军中队长知道大势已去,连夜带着残兵突围,结果在城外的地道里迷了路,被民兵逮了个正着。伪军团长见鬼子跑了,干脆带着全团缴械投降,还把四门山炮擦得锃亮,交给了联防部队。
收复清源县那天,百姓们涌上街头,敲锣打鼓放鞭炮,把家里最好的东西往战士手里塞。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抱着李明远的腿,哭得老泪纵横:“三年了,终于盼到咱自己的队伍回来了!”
三、兵工厂集群: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协同”
清源县的收复,让根据地有了更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李明远把原来分散在山洞里的小作坊集中起来,在县城的旧工厂基础上,建起了“冀中兵工总厂”,下设枪管厂、弹药厂、机械厂,甚至还有专门研制新武器的“试验所”。
周先生的试验所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他带着一群从天津、北平逃难来的工程师,整天围着图纸和仪器转,竟琢磨出了“掷弹筒”的改进版——射程比鬼子的远了五十米,还能发射炸药包。试射那天,周先生亲自操作,一发炮弹就把远处的靶标炸得粉碎,乐得他抱着李明远转了三圈:“老李,这下咱有远程武器了!”
更厉害的是“产业协同”。枪管厂用晋察冀送来的优质钢材,造出的枪管精度更高;弹药厂用冀鲁豫运来的硝石,生产的无烟药威力更大;机械厂则把缴获的鬼子机床拆开研究,仿造出了更先进的钻床。林晓棠还组织了“妇女军工队”,专门负责给武器涂漆、装配件,她们的手指又巧又快,一天能装配五十支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