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43章 扩军备战铸根基,根据地春潮涌四方

第43章 扩军备战铸根基,根据地春潮涌四方(2 / 2)

秋天一到,根据地的打谷场就堆成了金山。金黄的谷子、饱满的玉米、圆滚滚的土豆,从场院这头堆到那头。负责管粮仓的马大爷每天都要拄着拐杖去数数,数着数着就笑出声:“够吃了,明年开春再多种两亩,连刚出生的娃娃都不愁口粮!”

粮食多了,还搞起了“粮食银行”——谁家有余粮可以存进来,缺粮时再借出去,利息就是一把种子。这样一来,既避免了浪费,又帮着缺粮户渡过难关。有次,邻村遭了灾,李明远让人送去两车土豆,村长感动得直作揖,说等来年收成了,一定加倍还。

四、办学兴教:教室里的“持久战”

“要打胜仗,不光靠枪,还得靠脑子。”李明远在根据地办起了“抗日军政学校”,请老兵讲战术,请先生教文化,连林晓棠都成了兼职教员,教战士们认日语单词。

学校就设在没收的地主大院里,窗户糊着纸,桌子是用土坯垒的,可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比任何音乐都动听。王铁柱以前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书,笔记本上歪歪扭扭写着“抗日”“救国”,虽然笔画像蚯蚓,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

除了军政学校,还办了几十所小学,让根据地的孩子都能上学。孩子们背着用粗布做的书包,里面装着桦树皮做的课本,课本上印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个叫小石头的孩子,父母被鬼子杀害,以前总躲在树后偷偷哭,现在每天背着书包追着老师问问题,眼睛里又有了光。

李明远常去学校看孩子们上课,有次被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拦住:“李叔叔,书上说‘持久战’,是不是要打很久?”他蹲下来,指着窗外的庄稼:“你看这麦子,春天种,秋天收,得慢慢长才会饱满。咱打鬼子也一样,只要咱每天学一点、练一点,就像庄稼扎根,总有一天能把鬼子赶跑。”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身跑回教室,大声念起了课本上的话:“我们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

五、根据地的“新规矩”:人人平等,军民一心

扩军备战不是冷冰冰的命令,而是暖烘烘的人心。李明远在根据地推行了三条“新规矩”,让军民关系像一家人一样亲。

第一条是“官兵一致”。战士和干部同吃同住,行军时干部帮着扛枪,吃饭时一起蹲在地上啃窝头,谁也不许搞特殊。有次赵刚偷偷给受伤的战士留了个白面馒头,被李明远发现后,当着全连的面把馒头分给了大家,还作了检讨:“咱的兵都是兄弟,要苦一起苦,要甜一起甜!”

第二条是“男女平等”。林晓棠带头组织妇女识字班,教大家读书写字,还成立了“妇女救国会”,妇女们不仅能种地、做军鞋,还能参军打仗。有个叫春杏的媳妇,以前被婆家打骂不敢吭声,现在成了妇女队的队长,带着姐妹们站岗放哨,腰杆挺得笔直:“谁说女子不如男,咱照样能保家卫国!”

第三条是“民族团结”。根据地有汉族、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李明远特意规定,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平等的权利。回族老乡开的面馆,战士们去吃饭从不自带猪肉;满族的猎户教大家设陷阱,战士们则帮着他们修补房屋。有次回族大叔马老哈送了一筐羊肉给部队,说:“都是中国人,不分你我,一起打鬼子!”

这些规矩像种子一样落在根据地的土里,长出了“军民一心”的大树。冬天来了,百姓们给战士们送棉衣,一件棉袄里塞着七八层棉花;战士们帮老乡挑水、劈柴,把缴获的粮食分给最困难的人家。有个鬼子的探子混进根据地,想搞破坏,结果刚进村就被认了出来——因为他见了老人不打招呼,见了孩子瞪眼睛,跟根据地“见人就笑、有活就帮”的风气格格不入,没等动手就被民兵抓了起来。

六、烽火里的希望:扩军后的第一战

初冬时节,鬼子又想来“扫荡”,这次带了一个联队,想趁根据地扩军未稳,打个措手不及。可他们刚踏进根据地边界,就发现不对劲——以前光秃秃的山头上,现在每隔百米就有个哨塔,塔上的民兵拿着望远镜,老远就发现了他们;以前平坦的土路被挖成了深沟,沟里埋着削尖的木棍;村里的百姓早就转移到地道里,家家户户的门都敞着,院子里晒着的玉米串下藏着地雷。

“打!”李明远在指挥部里一声令下,信号弹“嗖”地冲上天空,划出一道红光。

刹那间,山上的滚石、沟里的地雷、屋顶的冷枪同时发作,鬼子像掉进了泥潭,进不得、退不得。王铁柱带着主力军从侧翼冲锋,手里的“冀中造”步枪打得又准又狠;林晓棠带着宣传队在后方喊口号:“鬼子必败!中国必胜!”声音比炮弹还震人心。

最让人振奋的是民兵们的配合——妇女们在地道里传递情报,孩子们在山头用镜子反光指引目标,老人则把滚烫的开水从墙头泼下去,烫得鬼子嗷嗷叫。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抱着一捆柴禾冲到鬼子面前,点燃柴禾就往他们身上扔,嘴里骂着:“狗东西,我孙儿就是被你们杀的,跟你们拼了!”

这场仗打了整整一天,鬼子丢下几百具尸体狼狈逃窜。打扫战场时,王铁柱捡到一支鬼子的指挥刀,递给李明远:“李司令,这刀给您!”李明远却把刀转赠给了老奶奶:“是您这样的百姓,才是咱根据地的根啊。”

夕阳下,战士们和百姓们围着篝火唱歌,王铁柱弹着缴获的三弦,林晓棠领着大家唱《松花江上》,歌声里有悲伤,更有力量。李明远望着远处的群山,心里清楚:扩军备战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守护——守护这烽火里的炊烟,守护这教室里的读书声,守护每个普通人对“家”的期盼。

根据地的壮大,就像地里的庄稼,把根扎在民心的土壤里,哪怕风再狂、雨再大,也能向着阳光,节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