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40章 寒冬季里的拉锯战,星火微光映初心

第40章 寒冬季里的拉锯战,星火微光映初心(1 / 2)

第四十章:寒冬季里的拉锯战,星火微光映初心

一、冰封矿山的“突围战”

北风卷着雪粒子,把铜矿的山坡染成了白茫茫一片。矿工们裹着棉袄,呼出的白气在胡子上凝成霜,手里的钢钎砸在冻硬的矿石上,只留下个白印。更让人揪心的是,鬼子趁着大雪封山,派了一个小队的兵力,在矿山通往县城的唯一通道上设了关卡,想把铜矿的矿石困在山里。

“再这么下去,军工厂的钢材库就得见底了。”小林跺着冻僵的脚,对赶来查看的李明远说。矿洞里的积水结了冰,凿岩机的油管冻得发硬,连炸药都得揣在怀里焐着才能用。可最要命的还是运输——以前靠轨道车运矿石,现在关卡把路堵死,独轮车在雪地里根本走不动。

李明远踩着没过膝盖的积雪,走到山坡高处了望。关卡设在一道狭窄的山坳里,鬼子用石头垒了个碉堡,架着机枪,旁边还拉了铁丝网,像颗毒瘤堵在咽喉要道。“硬冲肯定不行,”他对跟来的赵刚说,“雪太深,部队展不开,还容易中埋伏。”

“那咱就从地下走。”赵刚指着矿洞的方向,眼睛一亮,“矿洞里不是有老巷道吗?能不能挖条支线,绕过关卡,直接通到山后?”

这个主意让李明远来了精神。他立刻召集矿工和铁道队的老周,拿着矿洞图纸研究。老巷道是以前小煤窑留下的,虽然狭窄,但确实能通到山后。“就是得加固,”老周用手指点着图纸,“有些地方快塌了,得用木头撑住,不然容易出危险。”

说干就干。矿工们自愿留下加班,战士们也加入进来,轮流钻进冰冷的巷道。没有电灯,就用马灯照明;没有像样的工具,就用钢钎和锤子一点点凿。巷道里又黑又潮,呼出的气在马灯上凝成水珠,滴在安全帽上“叮咚”响。有次一段巷道突然塌方,幸亏柱子反应快,拉着身边的两个矿工躲开,才没被埋住。

“加把劲!挖通了就能送矿石了!”老周在巷道里喊,声音带着回音。他的手被冻裂了,缠着布条,抡起锤子时血渍渗出来,在木头上留下红印。矿工们没人叫苦,他们知道,这巷道里挖的不是土,是军工厂的“粮道”,是前线战士的子弹。

七天后,巷道终于挖通了。当第一车矿石从山后推出来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矿石被装在特制的“雪爬犁”上——这是老乡们用木板和麻绳做的,在雪地上滑行飞快,悄无声息就能绕过关卡。

鬼子的关卡还在守着空荡荡的山路,却不知道矿石正通过地下通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县城。军工厂的炼钢炉重新红火起来,铁蛋看着新到的矿石,在车床前哼起了小调:“大雪封山咱不怕,地下开出幸福花……”

二、雪夜粮仓的“守护战”

合作社的粮仓堆得像座小山,里面是刚收的玉米和小米,足够县城和周边村子过冬。马秀兰每天都要去查粮仓,看看门窗关紧了没有,墙角的老鼠洞堵死了没有。这天夜里,她被冻醒,隐约听到粮仓方向有动静,披了件棉袄就往那边跑。

月光下,几个黑影正撬粮仓的锁,手里还拿着麻袋。“抓小偷!”马秀兰大喊着冲过去,手里的扁担抡得呼呼响。黑影吓了一跳,转身就跑,其中一个被马秀兰用扁担打中腿,摔倒在雪地里,剩下的几个眨眼就没了踪影。

战士们赶来时,只抓住了那个被打中的,审问后才知道,是鬼子派来的特务,想偷粮食,最好能放吧火,让根据地冬天断粮。“这群狗东西,啥缺德事都干得出来!”赵刚气得骂娘,立刻调了一个班守粮仓,还让人在粮仓周围埋了“绊马索”和“响铃”——绳子上挂着铃铛,一碰就响。

可鬼子没罢休。三天后的夜里,又来偷袭,这次带了炸药,想把粮仓炸塌。他们刚摸到粮仓附近,就被绊马索绊倒,铃铛“叮铃哐啷”响起来。守粮仓的战士立刻开枪,特务们扔了炸药就跑,虽然没炸到粮仓,却把旁边的草料堆点着了。

“快救火!”马秀兰带着老乡们赶来,水桶、水盆全用上了。雪地里没有水,就把积雪往火堆上扔,“滋啦”一声冒起白烟。战士们则分成两队,一队救火,一队追特务,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把火扑灭。

“得给粮仓加层‘保险’。”李明远看着被熏黑的粮仓墙壁,对马秀兰说。他让人把粮仓的木门锁换成铁锁,窗户钉上铁皮,还在屋顶上搭了个了望棚,哨兵能看到周围一里地的动静。更绝的是,马秀兰组织妇女们,在粮仓周围的雪地上撒了层草木灰——谁踩过,准会留下脚印,天亮一看就知道。

最让人暖心的是老乡们的举动。张家村的王大爷带着几个老汉,夜里不睡觉,拿着铜锣在粮仓附近巡逻,一有动静就敲锣;李家村的媳妇们蒸了馒头,送到了望棚,给哨兵暖手;连学堂的孩子们都来了,在粮仓周围堆了些雪人,雪人的手里插着削尖的木棍,看着像哨兵,其实是为了挡住视线。

又一个雪夜,特务们果然又来了。可他们刚靠近粮仓,就被巡逻的老汉发现,铜锣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等他们慌不择路地逃跑时,脚印在草木灰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战士们顺着脚印追,没跑多远就把他们全逮住了。

“这粮仓,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谁也动不得!”马秀兰看着堆得满满的粮食,对战士们说。雪光映在她脸上,透着股子倔强。李明远知道,这守护的不只是粮食,是冬天里的希望,是对抗饥饿的底气。

三、敌占区来的“特殊客”

老郑从敌占区回来,这次带了个“特殊客”——一个穿着日军军装的年轻人,低着头,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脸。“这是小林正男,”老郑低声对李明远说,“是日本反战同盟的,懂机械,想帮咱造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