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护民生:根据地的战斗与坚守
一、汉奸的眼线与秋收的警报
寒露刚过,根据地的秋阳晒得人暖融融的,打谷场的石碾子转得正欢,妇女们坐在草垛上搓玉米,孩子们追着芦花跑。没人注意到,柳树屯杂货铺的王掌柜正偷偷往怀里塞一张纸条——他袖口露出半截伪军军装的布料,是鬼子安插在根据地的眼线。
这已是本月第三次发现异常。前两次,黑风口的煤窑丢了两袋硫磺,河湾村的水渠被人挖了个缺口,虽没造成大损失,却像扎在肉里的刺。李明远攥着从王掌柜身上搜出的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秋收旺,兵力散,可袭”,指节捏得发白。
“这是仿的咱根据地的互助账本格式,”周小满指着纸条边缘的麦穗图案,“汉奸学的挺像,就是这墨迹——城里洋行卖的墨水,咱根据地不用这个。”
赵铁山一脚踹翻了杂货铺的柜台,里面滚出几瓶贴着日文标签的罐头。“狗娘养的,吃着咱的小米,还惦记着捅刀子!”他撸起袖子就要去绑人,被李明远拦住。
“留着他,”李明远盯着纸条上的“袭”字,眼神沉下来,“让他给鬼子传假消息——就说咱秋收忙,半数兵力去了山里运粮,防备松懈。”
三日后,王掌柜“逃”回县城,带回的消息让鬼子小队长松井喜出望外。他从县志里翻出光绪年间“秋收劫粮”的旧案,觉得依葫芦画瓢准能得手,当即点了五十个鬼子、一百个伪军,趁着月色往柳树屯摸来——正是李明远故意泄露的“粮库”方向。
二、土炮阵与古战术的回响
柳树屯西头的老槐树下,水生正指挥村民埋“土地雷”。这玩意儿是老顾的新发明,把硝石、硫磺和碎铁片塞进掏空的南瓜里,外面裹着黏土,看着像堆烂瓜,踩上去就炸。“县志上说,同治年间闹捻军,咱这儿就用这法子挡过清兵,”水生拍了拍南瓜雷上的土,“老祖宗的招,管用!”
村东头的土坡上,赵铁柱领着弟兄们架土炮。铁管是用铁路钢轨熔的,炮身嵌在石缝里,后面垫着老松树桩——这是仿的“镇宁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里记载过,当年抗击土匪时,乡民用它轰塌过山寨门。“三炮定准头,”赵铁柱往炮筒里填着铁砂和炸药,“第一炮打村口,堵他们退路;第二炮打晒谷场,让他们以为粮在那儿;第三炮……”他笑了笑,“送他们回县城。”
周桂兰的妇女队也没闲着。她们把染布的靛蓝草熬成水,泼在村口的石板路上,夜里看着跟清水似的,踩上去却滑得站不住脚。“这叫‘滑马坡’,”周桂兰给姑娘们示范如何用竹竿绊倒敌人,“县志里写,道光年间防马匪,就靠这招让马队摔成了滚地葫芦。”
三更时分,松井带着人摸到村口,踩响了第一个南瓜雷。“轰”的一声,碎瓜和铁片溅了伪军一身,队伍瞬间乱了套。松井举着指挥刀吼着“前进”,刚冲到晒谷场,土炮就响了——铁砂混着石子铺天盖地砸下来,鬼子被打得哭爹喊娘。
“往东边跑!”伪军队长喊着就往坡下冲,刚踏上靛蓝草泼过的石板路,“噗通”一声摔在地上,后面的人跟着连环摔倒,像串糖葫芦。赵铁山的队伍从柴草垛后跳出来,步枪上的刺刀映着月光,喊杀声震得树叶哗哗落。
三、猎户的“狼嚎阵”与孩童的哨声
黑风口的猎户们早就憋着股劲。他们听老辈人说,光绪年间有猎户靠“狼嚎阵”吓退过进山的溃兵——十几人藏在树上,学狼叫模仿狼群围猎,把人吓得失了魂。这会儿,马老根带着五个猎户蹲在槐树上,嘴里含着松脂块,学起了狼群的嗷叫,时而低沉时而尖利,听得伪军头皮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