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14章 散星:化整为零布烽烟

第14章 散星:化整为零布烽烟(1 / 2)

散星:化整为零布烽烟

一、祠堂夜议

秋夜的祠堂里,油灯将二十多个身影投在斑驳的墙上,像一群蓄势待发的剪影。长条木桌上摊着张泛黄的地图,县城的位置被朱砂圈了三道,周边十二个村镇用墨点标记,恰似围绕着圆心的星子。

李明远的手指划过县城轮廓,停在标注“炮楼”的黑三角上,指腹碾过粗糙的纸面:“城里驻着一个小队的鬼子,三个伪军中队,光炮楼就有七座。咱们手里这点家当——步枪不足百支,子弹凑不齐千发,连像样的炸药都没有——硬冲就是拿鸡蛋碰石头。”

三排长赵铁山“啪”地拍了下桌子,粗瓷碗里的水晃出半盏:“那咱就眼睁睁看着鬼子在城里征粮抓人?上周刚听说,王家庄又被拉走五个壮丁,说是去修炮楼,多半是有去无回。”

“谁说要眼睁睁看着?”李明远从墙角拖过个破旧的陶罐,倒出里面的东西——不是粮食,是十几个用桑皮纸包好的小包,“这里是十二份《乡约》,每包一份。从明天起,咱这百十来号人拆成十二个小队,每队八九个人,揣着这个往周边村镇扎。”

他拿起一份《乡约》念道:“一、帮百姓挑水劈柴,不拿一针一线;二、教娃娃识字,教妇女纺线;三、遇鬼子抢粮,先护人再护粮;四、见伪军欺压百姓,悄悄记下,攒着账……”

“就凭这个?”二排长周桂兰皱着眉,她衣襟上还别着给伤员包扎用的布条,“鬼子的刺刀不认这些字。”

“刺刀认骨头,”李明远把《乡约》折成巴掌大的方块,塞进粗布口袋,“咱先在百姓心里扎根,让他们知道,咱不是来打仗的,是来跟他们过日子的。等十二个村镇都成了咱的地盘,县城就是瓮里的鳖。”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窗棂上,像有人在叩门。祠堂里没人再说话,只有油灯的火苗在众人眼里跳动——那火苗里,有赵铁山磨得锃亮的柴刀,有周桂兰药箱里的草药,还有十几个年轻人攥紧的拳头。

二、十二路星火

柳树屯的“货郎担”

赵铁山的小队挑着货郎担进了柳树屯,担子里摆着些针线、火柴,底层却藏着五支拆开的步枪。第一天就遇上鬼子“清乡”,他赶紧让弟兄们把枪零件塞进货箱夹层,自己摇着拨浪鼓跟在鬼子屁股后面:“太君买火镰不?钢口好,能劈柴!”

夜里,他们借住在村西头的破庙里,赵铁山带着人帮张老汉修漏雨的屋顶,周桂兰的妹妹周桂香给李家婶子的孙子治烫伤。三五天后,货郎担成了“救命担”——谁家缺盐了,赵铁山悄悄塞一小包;谁被伪军打了,周桂香的草药一敷就好。

一个月后,张老汉把藏在炕洞里的两杆老土炮翻出来:“铁山兄弟,这玩意儿打鸟不行,打鬼子够劲不?”

黑风口的“烧炭人”

四排长马老根带着人钻进黑风口的林子,搭了个炭窑。他们白天烧炭,晚上就着炭火给猎户修猎枪。有次鬼子进山搜捕“可疑分子”,猎户们扛着猎枪围着炭窑喊:“这是俺们雇的烧炭的,你们要抓,先过俺们这关!”

马老根的炭窑越烧越旺,烧出的炭一半送百姓,一半偷偷运给根据地。三个月后,黑风口的猎户们自发组织了“护林队”,二十多杆猎枪在林子里巡逻,鬼子的巡逻队再也不敢深入半步。

杏花村的“识字班”

周桂兰带着四个女兵在杏花村办起识字班,祠堂的供桌成了课桌,孩子们用烧焦的树枝在地上写字。有天鬼子小队长带着伪军来“检查”,周桂兰让孩子们背刚学的《三字经》,自己则给小队长的儿子治咳嗽——那孩子被鬼子强拉来当“人质”,咳得直不起腰。

“先生的药比城里的好。”小队长的婆娘悄悄塞给周桂兰一块布料,“下次来,给你带双布鞋。”后来,正是这婆娘偷偷报信,让识字班躲过了鬼子的突袭。

河湾村的“摆渡人”

五排长水生的小队在河湾村撑船,船头挂着“摆渡不要钱”的木牌。他们把鬼子运粮的船帮凿出细缝,让粮食在水里泡成浆糊;又教村民扎木筏,说是“防洪水”,实则练水上功夫。

有次伪军来抢船,全村人划着木筏围住他们,水生站在船头喊:“这河是咱的命根子,谁敢动,就把谁沉底!”伪军看着满河的木筏和村民手里的鱼叉,灰溜溜地走了。

三、扎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