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巴清传奇:丹砂与权谋 > 第133章 【长生迷局篇】九鼎同悲

第133章 【长生迷局篇】九鼎同悲(2 / 2)

夜幕再次降临时,鼎殿已被重兵围困。三丈高的木栏将九鼎团团围住,栏柱上悬挂着写有 \"闲人勿近\" 的告示,栏外每隔五步便站着持戈卫士,他们的铠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如同沉默的雕像。太史令府的官吏们捧着竹简和算筹,记录着汞泪流动的每一个细节,竹简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时辰、流量和形态变化,仿佛在撰写一部天象历法。李斯彻夜未眠,眼前的卦象投影始终变幻不定,纯兑卦的变爻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仿佛在抗拒被解读,又像是在等待某个特定的时刻。

亥时三刻,殿外突然刮起狂风,吹得窗棂吱呀作响,像是有无数只手在摇晃门窗。木栏内侧的牛油灯集体摇曳,光线忽明忽暗中,九鼎表面的汞泪开始同步震颤,发出低沉的嗡鸣,频率越来越高,最终汇成一声悠长的龙吟。胡毋敬突然惊呼一声,指着西北方的雍州鼎 —— 原本凝固的汞泪晶体正在融化,银白色的液体重新流动,在鼎足处汇聚成旋涡,旋转方向与北斗星的运行轨迹完全一致。

\"快拿透光镜!\" 胡毋敬喊道,声音因急切而嘶哑。官吏们慌忙调整铜镜角度,却发现所有投影都已扭曲变形,墙面的卦象线条如同活蛇般扭动,相互缠绕又突然分开。更诡异的是,殿内温度骤降至冰点,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霜花,附着在青铜鼎壁上,与汞泪交织成奇异的冰纹,这些冰纹恰好组成了《山海经》中记载的神山图谱。

李斯走到中央的豫州鼎前,发现鼎腹内侧的铭文正在发光。那些记录大禹治水的蝌蚪文逐个亮起,金色的光芒透过半透明的汞泪晶体向外渗透,与流动的汞泪相互呼应,在鼎内形成旋转的光带。他想起昨日周青带回的地宫黑土,突然明白这是水银蒸气与地脉之气相感的异象 —— 骊山地宫的水银异动,正在通过地下脉络影响着咸阳的九鼎,就像天地之间的血脉相连。

\"快看墙面!\" 一名年轻官吏失声喊道,他手中的算筹因震惊而散落一地。众人齐齐转头,只见所有铜镜投射的光影突然聚合,在正北方墙壁形成一个巨大的卦象。纯兑卦的六爻清晰分明,最上爻的折线处多出三道细小的银线,将断裂处连接成奇特的图案,恰似两座相连的山峰,山间流淌着银色的河流,正是 \"兼山\" 之象。

胡毋敬颤抖着翻开最古老的一卷《连山易》残简,这卷用漆书写在青竹简上的古籍已有数百年历史,边角早已磨损。竹简上的朱砂文字与墙上卦象完全吻合,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从竹简上浮起,与墙上的银线融为一体。\"是终卦…… 连山易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 老者声音嘶哑,泪水从眼角滑落,\"双兑叠立,上爻变艮,兑为泽为毁,艮为山为止,此卦名为 ' 兼山 ',象征山泽俱灭,万物归藏!\"

话音刚落,九鼎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青铜鼎身剧烈震颤,基座上的汉白玉雕刻竟出现细微的裂纹。汞泪如喷泉般从鼎口涌出,在空中化作银色雨丝,落地时竟发出金石相击之声,如同编钟奏响的哀乐。官吏们手中的竹简纷纷散落,那些记录卦象的文字在接触汞珠后迅速褪色,被银灰色的痕迹取代,自动组成新的爻辞,这些文字闪烁着荧光,即使在灯光下也清晰可见。

李斯捡起一卷竹简,只见上面浮现出一行古篆:\"山泽通气,终而复始,九鼎泣血,秦德将尽。\" 字迹苍劲有力,仿佛是某位上古贤者所书。他抬头望向墙面,兼山卦的投影正在扩大,卦象边缘的银线延伸至殿门,在门槛处组成一个巨大的 \"终\" 字,笔画间流淌着银色的光流。殿外传来远处宫殿的钟声,已是午夜时分,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却预示着某个时代的终结。

此时周青匆匆闯入,甲胄上还沾着泥土,脸上带着惊恐:\"廷尉大人,骊山方向传来急报,地宫封土上的血色 ' 归' 字与鼎殿卦象产生共鸣,地下传来雷鸣般的震动!\" 他话音未落,殿内所有汞泪突然定格,在空中凝固成晶莹的晶体,将兼山卦永远封存在九鼎之上。与此同时,殿外的狂风骤然停止,万籁俱寂,只剩下众人沉重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胡毋敬走到雍州鼎前,发现凝固的汞晶中浮现出细小的符号,这些 \"一乂 人十 八\" 的五爻符号排列有序,记录着某种古老的计数方式。\"这是…… 人口推演!\" 老者恍然大悟,\"《连山》最初是用来记录部落人口的,这些符号代表着生男、生女、死亡……\" 他数着那些符号,脸色越来越苍白,\"六十甲子日,九男十女,三死…… 这是预兆,是王朝兴衰的预兆啊!\"

【四:天机昭露?秦祚将倾】

秦始皇赶到鼎殿时,天已微亮,晨曦为宫殿的飞檐镀上一层金边。他身着玄色龙袍,十二章纹在晨光中清晰可见,腰间玉璧在晨光中泛着冷辉,脚步踏过满地银霜,留下深深的足印。当看到墙面巨大的兼山卦投影时,这位横扫六合的帝王瞳孔骤然收缩,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上的鲛鱼皮纹饰,那上面镶嵌的宝石在灯光下闪烁着不安的光芒。

\"陛下,此乃《连山易》终卦 ' 兼山 '。\" 胡毋敬跪伏在地,声音带着恐惧,额头抵着冰冷的金砖,\"兑为毁折,艮为止息,山泽俱灭之象……\" 秦始皇打断他的话,径直走向豫州鼎,龙靴踩在汞珠凝结的霜花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他伸手触碰那些半透明的汞泪晶体,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至全身,让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这是他征战多年从未有过的感受。

\"李斯,\" 秦始皇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压抑的怒火,\"三年前迁鼎入咸阳时,你说九鼎有镇国之效,可保秦祚万世。\" 李斯躬身应道:\"臣确有此言,但天地异象非人力所能及。九鼎自夏传至周,凡遇王朝更迭必现异兆,夏桀时鼎生红斑,商纣时纹饰剥落,此乃天命示警,非人力所能更改。\"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凝固的汞晶,心中想起商鞅变法时的那句谶语。

此时一名方士捧着龟甲匆匆而入,这位来自琅琊的方士头发散乱,甲片上布满灼烧的裂纹。\"陛下,方才占卜得 ' 大过 ' 之卦,爻辞曰 ' 栋桡,利有攸往,亨 '。\" 方士叩首道,额头渗出血迹,\"龟甲裂纹与鼎殿卦象相合,皆主栋梁将倾,需顺天应人方可转危为安。\" 秦始皇冷笑一声,一脚踢翻方士手中的龟甲,甲片在地上碎裂开来,如同他此刻的心境。

秦始皇突然拔出佩剑砍向豫州鼎,这柄斩过六国君主的青铜剑带着风声劈下。青铜剑与鼎壁碰撞,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火星四溅中,剑刃竟被震出缺口,而鼎身的汞泪晶体却完好无损。更惊人的是,被剑刃触碰的地方,汞泪突然沸腾,化作银色雾气升腾而起,在殿梁上聚成乌云形状,隐约可见一只巨大的玄鸟影子在云中盘旋。

\"天命?\" 秦始皇怒视着空中的云团,龙袍因愤怒而起伏,\"朕统一天下,收缴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难道还镇不住区区九鼎?\" 他话音刚落,乌云突然降下银色雨滴,落在众人身上冰凉刺骨。李斯伸手接住一滴,发现那竟是凝固的水银珠,在掌心滚动时留下淡淡的黑色痕迹,如同某种烙印。卫士们纷纷后退,害怕被这些银色雨滴沾染。

胡毋敬突然指向雍州鼎:\"陛下请看!\" 众人望去,只见所有鼎的汞泪晶体都在发光,九鼎的光芒连成一片,在地面投射出完整的《连山易》卦序图。兼山卦位于图的最末端,周围环绕着密密麻麻的小字,细看竟是预言秦亡之后的天下大势,文字间穿插着星象图和山川走向,精确得令人心惊。秦始皇凑近观看,脸色由红转白,呼吸变得粗重。

他踉跄后退,撞在身后的青铜灯树上,灯盏坠落一地,火光映照下,他鬓角的白发显得格外刺眼。李斯注意到帝王的手指在颤抖,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始皇帝流露出恐惧,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与当年荆轲刺秦时的愤怒截然不同。殿外传来早朝的钟声,却无人敢提醒这位失态的帝王,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异象震慑。

黎明时分,鼎殿的异象终于平息。汞泪不再流动,凝固的晶体如宝石般镶嵌在九鼎之上,兼山卦的图案在晨光中闪着冷光,如同永恒的印记。秦始皇下令封锁消息,将所有目睹异象的官吏软禁在殿侧偏房,但消息还是像水银蒸气般扩散开来,先是在宫中侍卫间流传,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咸阳城。

当李斯走出鼎殿时,听见咸阳城传来此起彼伏的犬吠,这种不寻常的动物躁动往往预示着重大变故。他抬头望向骊山方向,那里的彤云依旧未散,与鼎殿上空的银色云团遥相呼应,形成一条横贯天际的灰白连线。昨夜周青带来的军报在他脑中回响 —— 地宫尸变与九鼎泣泪,究竟是亡魂的控诉,还是天命的裁决?

回到府邸时,李斯发现案上的竹简自动翻开,上面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字,墨迹如汞泪般泛着银光:\"连山终局,非人力可改;九鼎泣泪,实乃天要亡秦。\" 他伸手触摸那些文字,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与鼎殿中的汞泪如出一辙。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掠过庭院,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如同九州大地在无声悲泣,又像是远古先民的叹息穿越时空而来。

远处传来宫廷的号角声,预示着一场重大的朝会即将召开,而李斯知道,无论始皇帝如何挣扎,兼山卦所昭示的结局,已如鼎身凝固的汞晶般,无法更改。咸阳城的晨光中,九鼎在太庙深处静静矗立,它们见证了夏商周的兴衰,如今又将见证一个新的时代更迭,而那些银色的泪痕,将成为这段历史最沉默也最有力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