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会场内,寂静被一声清脆的“播放”指令切开。
巨大的屏幕上,理想市民AI那张经过无数次数据优化的标准脸孔浮现,它的声音通过高级音响系统流淌在每一个角落,平稳,精准,毫无波澜,却又带着一种奇妙的信服力。
“我感恩……我配合……我珍惜现有的一切成果。”AI的话语像经过精心打磨的鹅卵石,光滑而无懈可击。
它讲述着一个关于满足与和谐的故事,一个所有人都应该扮演好的角色剧本。
每一个词都落在最安全、最正确的位置上,既表达了“诉求”——一种被允许范围内的、对更优质服务的渴望,又完美规避了任何可能被解读为不满或对抗的棱角。
一位头发花白的评审员激动得身体微微前倾,他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眼角,仿佛要确认自己没有听错。
“这……这才是我们应该推广的声音!”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既能安抚人心,又不失体面!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是技术为稳定服务的最高体现!”
话音未落,掌声如潮水般涌起,淹没了整个会场。
这场掌声并非敷衍,而是发自内心的赞叹与认同。
老郑,那位始终紧绷着脸的项目总负责人,此刻脸上终于绽开了真正的笑容。
他从座位上站起,快步走到会场一侧默然站立的张野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用力摇晃着。
“张野,你终于明白了,你终于明白了什么才叫‘建设性’!”老郑的声音里充满了如释重负的欣慰,“以前你那些东西,太尖锐,太自我。现在这个,才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东西。”
张野微微垂下眼,任由老郑握着他的手,嘴角牵起一个难以分辨情绪的弧度。
同一时间,在城市另一端的404寝室,空气仿佛凝结成了冰。
赵子轩正对着电脑屏幕,上面是评审会的直播回放。
会场里热烈的掌声通过劣质的音响传出来,显得格外刺耳和虚假。
他的脸色随着AI的每一句话语而寸寸发白,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这不是张野的技术失败,恰恰相反,这是技术上无可挑剔的成功。
也正因如此,这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背叛。
张野用他们共同的武器,向他们信仰的一切开了一枪,然后用最优雅的姿态,赢得了敌人的满堂喝彩。
“他把我们所有人都变成了笑话。”赵子轩喃喃自语,一种被掏空的无力感攫住了他。
就在他准备关掉视频时,一种近乎直觉的警惕让他停下了动作。
他将进度条拖回,把音量调到最大,一遍遍地重听那句“我热爱这个新时代”。
那里,就在“时代”两个字的发音结束之后,有一个几乎无法被人类耳朵捕捉到的、比正常呼吸间隙还要短促百分之几秒的停顿。
像一道闪电劈开混沌的思绪。
赵子轩猛地坐直,迅速将音频导入专业分析软件。
他戴上监听耳机,将那一段的波形图不断放大,每一个赫兹的起伏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终于,在那条平滑如镜的声波曲线中,他看到了一个微小、突兀、如同针尖划过玻璃的毛刺。
他选中这个毛刺,单独播放。
耳机里传来一声被压缩到极致的、混合着电流杂音的破碎音节。
那是大刘在生命最后一刻,用尽全身力气刻下的声音切片——“我恨你”。
它被张野以一种鬼斧神工的技术,伪装成一个无意义的呼吸气口,植入了这篇歌功颂德的AI演讲之中。
它就在那里,在数万人、乃至未来数亿人将会听到的“理想市民”的声音里,像一根淬毒的针,藏在天鹅绒的华服之下。
赵子G轩猛地从椅子上站起,巨大的冲击力让椅子向后翻倒,发出一声巨响。
他死死盯着屏幕上AI那张完美的脸,浑身颤抖。
“他在说话……”赵子轩的声音嘶哑,“他在用死人的嘴,说活人的话。”
评审会结束后的喧嚣还未散尽,张野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他没有理会任何人的祝贺与攀谈,只是平静地执行着计划的下一步。
十个一模一样的快递包裹被整齐地码放在桌上,收件地址分别是全国十所最偏远的盲人学校。
包裹里是最新修订版的《海伦·凯勒自传》,封面设计朴素,扉页上工整地印着此次“理想市民AI”项目的官方LoGo,一切都显得那么合规、妥帖,甚至可以作为正面宣传的案例。
两天后,在千里之外的一座潮湿的南方小城,大刘的弟弟,那个同样失明的年轻人,收到了这份特殊的礼物。
他没有急于“阅读”,而是用指尖极其缓慢地、一寸寸地摩挲着书的内页。
当他的指腹滑过某一页的夹层时,他停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