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的室友全是卧龙凤雏 > 第449章 闭馆前,我们开馆

第449章 闭馆前,我们开馆(1 / 2)

寒意顺着林枫的脊椎一路攀升,不是因为地下室的阴冷,而是源于那条无声的警告。

小陈的调离像一记闷棍,打碎了他按部就班的所有幻想。

敌人已经察觉,并且开始拔除他布下的眼线。

时间,成了最奢侈的敌人。

他当即拨通了张野的电话,声音压得极低,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冰冷决断:“计划提前,启动‘影子展览’。”

地点,他早已选好——市郊那座废弃档案馆的地下库房。

那里曾是文革时期的“秘密审档室”,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厚达半米的水泥墙体能隔绝一切信号与窥探,没有监控,甚至不在近期的拆迁规划图上,是天然的堡垒。

张野的效率极高。

几个小时后,一个个沉默的身影开始在夜色掩护下,聚集到这间弥漫着霉味与尘土气息的地下室。

他们是那些“不存在的人”的家属,是记忆最后的守护者。

老周婆来了,她瘦小的身躯佝偻着,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红布包裹的物件。

打开,是一枚军功章,但上面本该镌刻名字的地方,却只剩下一片刺眼的磨损痕迹。

她的儿子,周建军,在二十年前的抗洪抢险中失踪,被定性为“逃兵”,功绩与姓名一同被抹去。

阿强爹捧着一个沉甸甸的布包,里面是黑黢黢的矿土。

他的儿子是尘肺三期工人,死在出租屋里时,肺部解剖出的粉尘和这包矿土一模一样。

工厂却说他是“自行离职,个人原因病故”。

大刘妹则抱着一个巨大的纸箱,里面是她十年来写给各级部门的申诉信。

每一封都被原样退回,信封上盖满了“查无此人”、“情况不符”的红色邮戳,仿佛一叠叠无声的嘲讽。

展览的主题被定为“不存在的人”。

林枫和陈默利用有限的设备,创造出一种令人心悸的真实感。

地下室中央,一台老旧的投影仪投射出人工智能生成的“虚拟影像”:尘肺工人在昏暗矿井下撕心裂肺的咳血声,混合着粉尘的全息投影;年轻的战士在滔天洪水中被巨浪卷走,身体瞬间消失的动态复原;王姨在村委会办公室递交材料,却被干部当面撕毁,纸屑纷飞的模拟场景。

每一幕都无声,却又震耳欲聋。

入口处,陈默架设了一台“记忆比对终端”。

每个进入的观众都必须刷身份证。

冰冷的机械女声响起:“正在检索……”如果系统在其亲属的公开信息中检索到“高风险失联记录”或与数据库中受害者信息高度重合,屏幕便会弹出一行血红色的提示:“您认识的人,可能已被遗忘。”

展厅的另一侧,赵子轩剪辑的十五分钟精华版纪录片《他们不存在》在循环播放。

压抑的配乐,颤抖的采访,和那些冰冷的官方文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

但整个展览的核心,是林枫特意留出的一面空墙,他称之为“证言墙”。

墙体斑驳,上方只挂着一行字:“如果你记得,请写下他的名字。”旁边,上百支荧光笔整齐地摆放着,笔尖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展览第一天,只来了寥寥数人。

他们沉默地看完,最终只有三个人颤抖着走上前,在墙上留下了三个孤零零的名字。

空气沉闷得像要凝固。

第三天,情况出现了转机。

一位白发苍苍的林老师带着他新闻系的一班学生前来参观。

当看到矿井咳血的全息投影时,班上一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女生突然浑身发抖。

她冲到“记忆比对终端”前,刷了身份证,屏幕上跳出了那行血色文字。

她失声痛哭起来,指着墙上一个陌生的名字说,那是她父亲的工友,工厂出事后,所有人都说他拿了赔偿款跑了,原来……原来他死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