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程立秋渔猎东北1983 > 第183章 远航铸英魂,猎途无止境

第183章 远航铸英魂,猎途无止境(2 / 2)

“立秋哥,建军,铁山,”张远航指着报告说,“这次远航,暴露了我们一些不足,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认为,下一次出海,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效率更高,风险也更可控。”

程立秋认真地看着报告,不时点头。他特别赞赏张远航提到的船员心理问题,“远航想得周到,兄弟们在外不容易,这方面以后要重视起来。”他转向李建军,“建军,后续船员的招募和培训,要把心理素质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待遇上,远洋的兄弟必须从优。”

“明白!”李建军郑重记下。

“关于第二艘船,”程立秋目光灼灼,“远航,你有什么想法?是基于‘探索者’号的型号改进,还是考虑其他船型?”

张远航显然早有思考:“立秋哥,我认为可以有所调整。‘探索者’号是围网船,适合金枪鱼等集群鱼类。但这次我们发现,深海珍稀渔获价值更高,但分布更散,对捕捞的精准性和设备要求不同。我建议,下一艘船,可以考虑兼具拖网和延绳钓功能的中型艉滑道渔船,灵活性更高,能适应更多样的渔场和鱼种。当然,造价可能会高一些。”

程立秋沉吟片刻,果断拍板:“好!就按你这个思路!钱不是问题,这次远航的利润,加上参田的进项,足够支撑!你尽快牵头,组建一个选型小组,去各大船厂实地考察,拿出具体方案来!”

“还有霍尼亚拉的那个点,”程立秋补充道,“也要加快进度。下次船队出海,那里必须能起到作用。”

一场会议,又将未来的宏伟蓝图细化成了可执行的步骤。程立秋善于用人,更敢于放权,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则牢牢把握战略方向。

几天后,各项事务安排已定,一切都重新步入紧张而有序的轨道。程立秋忽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他想要独自待一会儿。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跟魏红说了一声要去山里转转,便穿着一身利落的旧猎装,背着猎枪(更多是习惯和防身),独自一人走出了家门,朝着黑瞎子岭的主峰走去。

秋日的山林,是喧闹也是寂静的。风吹过林梢,带来松涛阵阵和树叶簌簌落下的声音。成熟的榛子、松塔偶尔从枝头坠落,发出“啪”的轻响。林间空地上,各种小动物为了储备过冬的食物而忙碌穿梭。空气清冷,带着枯枝败叶和泥土的芬芳。

程立秋沿着熟悉又略显陌生的猎道,一步步向上攀登。他的脚步沉稳有力,呼吸悠长。离开了这么久,山林依旧,却又似乎有些不同。他看到了几年前自己亲手布下的某个捕兽夹的痕迹,早已锈迹斑斑;他路过一片曾经猎到过一头大野猪的山坳,如今已被茂密的灌木覆盖。

他仿佛能看到几年前那个衣衫褴褛、为了一口吃食不得不冒险钻山的年轻自己,看到那个为了分家、为了生存而憋着一股狠劲、独自扛起一切的自己。那时的他,目光所及,不过是眼前这片山林,心里想的,不过是明天的猎物和家人的温饱。

而如今,他站在这片曾经养育他也磨砺他的山林里,目光却早已超越了这重峦叠嶂。他看到了山外繁荣的山庄,看到了海边热闹的乐园,看到了远方无垠的大海和那艘即将组建的船队,甚至看到了大洋彼岸那个即将建立的桥头堡。

从山里的穷猎户,到三省的商业翘楚,再到如今放眼远洋的企业掌舵人,这条路,他走得艰难,却也无比踏实。每一次身份的转变,每一次视野的开拓,都伴随着汗水、智慧,甚至鲜血的代价。但猎人的本性,始终未变——那份勇敢,那份坚韧,那份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那份对“猎场”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他终于登上了黑瞎子岭的主峰。山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袂和头发,也吹散了心中最后一丝因成功而产生的浮躁。极目远眺,层林尽染,如诗如画。山脚下,黑瞎子沟屯子里的房屋鳞次栉比,炊烟袅袅;更远处,那片蔚蓝的大海若隐若现,承载着他新的梦想与征程。

产业帝国已现雏形,远航铸就了团队的英魂。但他深知,这远非终点。参田可以更深耕,旅游可以更精细,远洋可以更广阔,甚至那小小的参茸加工厂,未来也可能成长为响彻全国的品牌。国内的市场,国际的竞争,技术的革新,政策的导向……还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还有太远的路可以走。

猎人的征程,永无止境。他不会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也不会畏惧未来的挑战。他的目光,越过脚下的山河,投向了更遥远、更壮阔的天际线。那里,有风,有浪,有未知的宝藏,也有属于勇者和智者的无限机遇。

程立秋站在山巅,如同一棵扎根于黑土地、却向往着苍穹的青松,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挺拔而坚定。他知道,他的故事,还远未结束。新的猎途,就在脚下,就在那波澜壮阔的深蓝之中,就在这改革开放、百舸争流的伟大时代里!他紧了紧肩上的猎枪,转身,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向着山下那片生机勃勃的家园,向着那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