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程立秋渔猎东北1983 > 第173章 心怀凌云志,扬帆向远洋

第173章 心怀凌云志,扬帆向远洋(2 / 2)

他们的足迹遍布大连、青岛、上海等国内主要的造船基地和渔业港口。程立秋这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汉子,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接触到了现代海洋工业的庞大规模与先进技术。在船厂的船台上,他仰望着一艘艘如同钢铁城堡般正在建造的巨轮,听着工程师讲解着各种船型的特点、马力、续航能力、冷冻仓储容量、先进的鱼群探测和捕捞设备……那些复杂的参数和术语,他听得极其认真,不懂就问,硬是靠着一股钻劲,在短时间内摸清了门道。

“立秋哥,这种1000吨级的远洋围网船,是目前比较适合我们起步的选择。”在一家大型船厂的接待室里,张远航指着模型对程立秋介绍,“吨位适中,既能适应大部分公海渔场的作业,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那些几千吨的巨轮来说,也更能承受。船上配备先进的垂直探鱼仪、网情监测系统,冷冻舱可以保证渔获的新鲜度。”

程立秋仔细地看着模型,询问着每一个细节:“抗风浪等级怎么样?最长能在海上持续作业多久?船员的生活保障如何?维修保养方不方便?”

船厂的销售经理一一耐心解答,心中也对这位来自东北内陆的“土老板”刮目相看,对方问的问题都非常专业和关键,显然是做足了功课。

除了考察新船,他们也走访了一些拥有远洋船队的企业,了解实际的运营经验和面临的困难。国际渔业法规的复杂性、入渔他国经济专属区的繁琐手续、海上恶劣天气的凶险、长期远离陆地的船员心理问题、渔获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一个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程立秋退缩,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的斗志。他知道,这条路走通了,就将是一片全新的蓝海,他的商业版图将真正实现从“山海”到“大洋”的跨越。

资金方面,尽管投入巨大,但程立秋现有的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参田的稳定收益是压舱石,旅游项目的现金流也很健康,加上部分海捞瓷的隐秘收入,以及必要时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额度(以他现在的信誉和抵押物,贷款并不难),资金缺口虽然存在,但并非无法解决。

最大的挑战,还是人才。远洋船员需要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张远航是顶梁柱,但他一个人不够。程立秋未雨绸缪,一方面让张远航从现在船队的骨干中物色、培养苗子,另一方面,开始通过各种渠道,高薪诚聘有远洋经验的船长、轮机长、大副等关键岗位人才。他甚至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从海军退伍、熟悉海洋的老兵,就像当初组建陆地安保团队一样。

消息逐渐在核心团队中传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王栓柱、程大海这些老兄弟,第一反应是担忧和不解。

“立秋啊,咱们现在日子过得多红火,山里海里都稳稳当当的,何必再去那公海上冒那么大风险?听说那地方风浪吃人呢!”王栓柱找到程立秋,皱着眉头劝道。

“是啊,立秋哥,那远洋船,一听就贵得吓人,万一……万一有个闪失,可咋整?”程大海也附和道。

程立秋理解他们的担忧,这都是出于对他的关心。他没有强行说服,而是耐心地解释:“栓柱哥,大海哥,你们的担心我都明白。但咱们不能只看眼前。咱们的产业,就像一棵大树,现在枝繁叶茂,但要想长得更高、更壮,根系就得扎得更深、更远。远洋渔业,就是咱们把根须伸向更广阔天地的一步。风险是有,但收益和未来,也同样巨大。咱们不能因为怕风险,就永远待在港湾里,那不是咱们猎人的性子!”

他的解释,带着长远的眼光和不容置疑的魄力,渐渐让老兄弟们放下了疑虑,转而开始思考如何支持。

魏红得知丈夫的计划后,沉默了很久。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远洋的风险,但她也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男人的志向。夜里,她靠在程立秋怀里,轻声道:“你想去做,就去做吧。家里有我,孩子们有我。就是……就是一定一定要平安回来。”

程立秋紧紧搂住妻子,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歉疚:“放心,我会做好万全的准备。为了你和孩子们,我也绝不会让自己出事。”

心怀凌云志,目光已投向远洋。程立秋就像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军,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为一场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征战,做着周密而扎实的准备。黑瞎子沟这片土地赋予他的坚韧与胆魄,支撑着他去征服更险恶的风浪,开拓更浩瀚的疆域。扬帆向远洋的梦想,已然起航,只待东风俱备,便可斩浪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