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屯里的风向(2 / 2)

参田需要修补一段被野猪拱得有些松动的篱笆,程立秋本来打算让王栓柱带人弄。消息不知怎么传了出去,第二天一早,还没等参帮的人动手,就有七八个屯里的壮劳力,自发地扛着工具来了,带头的就是以前跟着程立夏混过、后来被程立秋收拾服帖了的二嘎子。

“立秋哥!这点小活儿哪还用栓柱哥他们动手!俺们哥几个闲着也是闲着,顺手就干了!”二嘎子拍着胸脯,指挥着众人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动作麻利,毫不惜力。

程立秋看着这群曾经对他不服不忿、甚至背后使过绊子的年轻人,如今在自己面前表现得如此驯服和殷勤,心里明白,这不是因为他程立秋个人有多大魅力,而是他展现出的能力、创造的财富以及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机会,折服了他们。在这个朴素的乡村,人们最终信服的,还是实力和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本事。

晚上,程立秋和魏红说起这些事,魏红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笑着摇头:“你现在可是咱屯子里的大红人喽!我今儿个去井台洗衣服,那些老娘们儿围着我,一口一个‘立秋家的’,夸你能干,夸小石头长得虎头虎脑,热情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程立秋喝了口茶水,语气平静:“都是看着咱现在好像混出点样子了。要是咱参田赔了,船沉了,你看他们还是不是这个脸。”

“话是这么说,”魏红放下针线,看着丈夫,“可人家现在敬着咱,总比当初背后嚼舌根子强。你也别太端着,该给人家点甜头的时候,也得给点。都是乡里乡亲的,以后咱在屯子里做事,也方便。”

程立秋点了点头,妻子的话在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屯里的人心向背,对他今后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不能因为过去的芥蒂就把所有人都推开,适当的笼络和施恩,是必要的。

于是,在参田需要临时增加人手问苗、除草的时候,他会优先考虑屯里那些家境困难、但人还算老实本分的人家,按天结算工钱,管一顿晌午饭。工钱给得公道,饭菜油水也足,让那些得到机会的人家感激不尽。

他打到的野味,除了留给参帮兄弟和自家吃,也会分一些给屯里的几户孤寡老人。东西不多,却是一份心意。

他还通过赵主任的关系,弄来了一些产量更高的玉米和土豆种子,无偿分发给屯里相熟的几户人家试种,并简单指点了一下种植要领。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像一颗颗石子,在屯子里激起了更大的涟漪。程立秋的形象,不再仅仅是一个“有本事能赚钱”的能人,更逐渐成为了一个“仁义”、“不忘本”、“能带着大伙儿沾光”的领头人。

就连屯子里最德高望重的几位老人,如今提起程立秋,也都是捻着胡须,频频点头:“立秋这孩子,是咱黑瞎子沟飞出去的金凤凰!可这凤凰啊,没忘窝!比他那俩不成器的兄弟,强到天上去了!”

“程炮(程立秋的猎户外号)仁义!有啥好事还想着咱屯里的老骨头哩!”

这种舆论的彻底转向,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程立秋在黑瞎子沟做事,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他要修整通往参田的路,招呼一声,就有人来帮忙;他需要什么山里特有的材料,说一声,就有人主动送去;甚至他不在的时候,参田和家里的安全,都无形中受到了屯里人的共同关照,连带着王栓柱等参帮兄弟在屯里的地位都水涨船高。

程立秋站在自家院门口,望着暮色中炊烟袅袅、安静祥和的屯子,心中一片清明。他深知,这“屯里的风向”,是他用一次次冒险、一次次投入、一滴滴汗水换来的。它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护佑着他的根基;也像肥沃的土壤,滋养着他的事业。

但这风向,也同样是一种压力和鞭策。他被捧得越高,就越不能行差踏错,必须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得更好,才能不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望。

山风拂过,带来远处参田里泥土和植物的气息。程立秋深吸一口气,眼神更加坚定。无论这风向如何变幻,他脚下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继续向前,把山里的根扎得更深,把海上的路拓得更宽。猎人的征程,容不得半点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