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秋子的威信(1 / 2)

屯里风向的转变,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深刻地改变着程立秋在黑瞎子沟的处境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的奉承和零散的示好上,而是逐渐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令人信服的威信。这种威信,在随后发生的几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件事关乎参田的扩展。程立秋计划明年将参田的规模再扩大八千丈(约合两百多亩),这需要提前清理出新的山地,进行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这是一项工程量不小的活计,光靠参帮现有的十几号人,肯定忙不过来,需要大量雇佣临时劳力。

消息传出,屯里但凡有点力气、想挣点活钱的人家都动了心思。以往这种雇工的活,最容易扯皮拉筋,工钱高低、干活偷奸耍滑、为点鸡毛蒜皮争吵不休是常事。但这次,情况却完全不同。

还没等程立秋正式张榜招人,屯里几个有些威望的老人,比如韩老栓、李老疙瘩等人,就主动找到了王栓柱,表示愿意帮着“维持秩序”。

“栓柱,你跟立秋说,招工的事放心,咱屯子里的人,谁勤快谁耍滑,俺们这些老家伙心里门清!保证给他挑老实肯干的!工钱就按立秋定的规矩来,谁要是敢闹幺蛾子,不用立秋开口,俺们就先把他撵回去!”韩老栓吧嗒着旱烟,话说得掷地有声。

果然,到了招工那天,场面井然有序。想干活的人早早就在王栓柱登记的工棚外排好了队,没有人插队,也没有人大声喧哗。韩老栓几个老人就坐在旁边的大石头上,眯着眼睛看着,偶尔指点一下:“那谁家的小子,去年给老张家帮工就偷懒,这次先看看。”“二狗媳妇行,干活利索,不嚼舌根。”

被点到名的,有的羞愧地低下头,有的则挺直了腰板。程立秋定的工钱本就比市场价略高,还管一顿有油水的晌午饭,这样的机会谁不想抓住?在几位老人的“监督”下,招工过程异常顺利,很快一支五十多人的临时垦荒队就组建完毕。

开工那天,天刚蒙蒙亮,被选中的人们就自带工具,聚集在了计划开垦的山坡下。程立秋简单讲了几句,强调了安全和质量要求,便下令开工。令人惊讶的是,根本不需要王栓柱过多催促和监督,这些人干活格外卖力。砍灌木的挥汗如雨,清理石头的号子声嘹亮,平整土地的将土块敲得细碎……仿佛不是在给别人干活,而是在经营自己的土地。

休息间隙,程立秋让人抬来几桶晾凉了的绿豆汤。人们喝着汤,擦着汗,互相打趣着,看向程立秋的眼神里,充满了信服和感激。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东家,说话算话,出手大方,跟着他干,不吃亏。

第二件事,则关乎屯里的“治安”。开春后,山里食物依旧匮乏,一些饿急眼的野牲口时不时会溜达到屯子附近,祸害家畜,甚至威胁到独自上山的老人和孩子。以前遇到这种事,屯里人多是各自为战,或者找几个相熟的猎户帮忙,效率低下,往往等赶到时,损失已经造成。

这天下午,屯子东头老孙家半大的猪崽被不知道什么东西叼走了一只,地上留下了清晰的狼爪印。老孙头急得直跺脚,那是他家准备换钱给儿子娶媳妇的重要指望。

若是往常,他可能只能自认倒霉,或者求爷爷告奶奶找几个人进山碰碰运气。但这次,他儿子二话没说,撒腿就往程立秋家跑。

“立秋叔!俺家猪崽让狼叼了!您可得帮帮忙啊!”小伙子跑得气喘吁吁,满脸焦急。

程立秋正在院里修理一把镐头,闻言放下工具,眉头微皱:“看清往哪个方向跑了?”

“东……东边林子!脚印还挺新!”

程立秋没有犹豫,进屋取下墙上的“五六半”步枪,对闻讯出来的魏红说了句:“我去看看。”又对那小伙子道:“去,叫上栓柱,再喊两个腿脚利索、胆子大的后生,带上家伙,跟我进东林子!”

他的指令清晰果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那小伙子像得了令的士兵,立刻飞奔而去。

不到一袋烟的功夫,王栓柱就带着四五个手持扎枪、柴刀的青壮赶了过来。程立秋检查了一下枪械,一挥手:“走!”

一行人如同狩猎的狼群,悄无声息地迅速没入了东边的山林。程立秋一马当先,目光锐利地搜索着地面的痕迹,黑豹则低伏着身子,鼻子紧贴着地面,在前方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