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尝试,使用的是加重拖网。巨大的网具被投入海中,沉重的下纲带着铁链迅速下沉,消失在蔚蓝的海水之下。渔船以极慢的速度开始拖行。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盯着那根连接着网具、绷得笔直的粗大缆绳。
拖行了约莫半个小时,程立秋示意起网。卷扬机开始工作,缆绳吱呀作响,缓慢地将沉重的网具从海底拖回。当网具终于离开水面,带着大量浑浊的海水和泥沙被吊上甲板时,所有人都围了上去。
网里除了几十斤在海底被顺便兜上来的杂鱼、海星、贝壳和一些碎石块之外,并没有期待中的瓷器。只有几片破碎的、看不出年代的普通陶片,和一块边缘被磨圆了的青砖。
失望的情绪在船员中弥漫开来。一个年轻船员小声嘀咕:“立秋叔,是不是搞错了?这海底除了烂泥就是石头,哪有啥宝贝……”
程立秋脸上却没有太多失落。他蹲下身,仔细翻看着那些碎石和陶片,摇了摇头:“位置可能不对,或者网具不行,刮得太浅。换耙钩!换个点试试!”
他指挥着船只移动到第二个坐标点。这次,放下了特制的铁耙钩。沉重的耙齿深深嵌入海底,在船的动力拖拽下,如同犁地一般,在海底的淤泥和沙石中划开一道深沟。
这个过程比拖网更慢,也更考验耐心和操控。拖行了十几分钟,程立秋感觉差不多了,再次下令收回。
当那沾满黑色海泥、挂着不少海草和碎壳的铁耙钩被拖上甲板时,程立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亲自上前,用水管冲洗着耙钩和上面携带上来的淤泥。
浑浊的泥水顺着甲板的排水孔流走,露出了耙齿间纠缠的一些东西。除了常见的海底杂物,这一次,明显多了几片不一样的白色!
程立秋眼睛一亮,伸手从冰冷的耙齿间,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几片物件。用水冲净表面的淤泥,几片或大或小、颜色各异、带着明显釉光和纹饰的瓷片,赫然呈现在众人面前!
其中一片较大,是碗底的一部分,圈足规整,底款虽然模糊,但能看出是青花双圈款;另一片是器物的腹部,上面画着青花的缠枝莲纹,笔触流畅,发色沉稳;还有几片小的,有青花的,也有单色釉的,虽然残缺,但那份历经海水侵蚀数百年后特有的温润光泽和古朴韵味,与程立秋收藏的那片如出一辙!
“有了!真的有了!”水旺第一个激动地喊了出来,拿起一片青花瓷片,翻来覆去地看。
老蔫和另外两个年轻船员也围了上来,脸上充满了惊奇和兴奋。他们虽然不懂古董,但这东西一看就不是寻常的海底破烂。
程立秋强忍着心中的激动,将这几片瓷片仔细收好。他拿起那片画着缠枝莲的瓷片,对着阳光仔细观看,釉面肥润,青花发色深入胎骨,绘画工艺精湛。“没错……就是这东西!”他喃喃自语,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他的判断没有错!这片海域底下,确实沉睡着一个宝库!
“立秋,看来……真让你说着了!”程大海也从驾驶舱下来,看着程立秋手中的瓷片,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只是开始!”程立秋抬起头,目光灼灼地望向那片蔚蓝的深处,语气充满了自信和期待,“这说明咱们找对地方了!今天收获不错!收拾一下,换个点,再试几次!注意,捞到的东西,都单独放好,轻拿轻放!”
“好嘞!”船员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之前的怀疑和懈怠一扫而空,干劲十足地开始清理甲板,准备下一次作业。
随后的几次尝试,在不同的坐标点,他们又陆续打捞上来一些瓷片,数量不多,品类也杂,有青花,有白釉,还有一块颜色鲜艳的矾红彩瓷片,虽然都残缺不全,但足以证明这片海底散落着相当数量的古代瓷器。
夕阳西下,将海面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色。“滨海611”号结束了这意义非凡的首次探摸之旅,满载着渔获和那一小袋沉甸甸、湿漉漉的瓷片,踏上了归途。
程立秋站在船头,迎着略带凉意的海风,心中澎湃不已。初探沉船(区域)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他的猜想,更重要的是,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领域的大门。海捞瓷,这个曾经只存在于传闻和想象中的词汇,如今真真切切地变成了可能。这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触摸,一种对未知的征服。
猎人的本能告诉他,这片蔚蓝的猎场,蕴藏着比山林更加悠远、更加迷人的秘密等待他去发掘。而“滨海611”号,就是他最得力的猎枪。新的征程,已然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