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新船的日子,在期盼与琐碎的忙碌中,似乎被拉得格外漫长。春风渐渐变得和煦,吹绿了山峦,也融化了海面上最后的浮冰。渔村码头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大大小小的渔船穿梭往来,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鱼腥和柴油混合的气味。
程立秋的心,也如同这解冻的海面,底下涌动着难以按捺的激流。那块用软布包裹的瓷片,被他摩挲了无数次,上面的每一道冰裂纹,每一笔残缺的缠枝花纹,都仿佛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他表面上依旧沉稳地处理着各项事务——监督参田春季的防护,催促野马的售卖,偶尔去即将拆解完毕的“靠山号”那里看看,但魂牵梦绕的,始终是“鬼见愁”那片神秘的海域。
终于,在一个朝霞满天的清晨,邻省造船厂传来消息,新船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最后的海试,不日即可交付。同时,赵主任那边也传来好消息,最后几匹野马被市里一家新成立的旅游接待单位看中,愿意出个不错的价钱,用于丰富旅游项目。资金最后的缺口,被顺利填平。
消息传来,程立秋一直悬着的心,才算彻底落了地。他立刻着手组建新的船队班子。船长自然还是由经验丰富、且经过生死考验后更加沉稳可靠的大姐夫程大海担任。马四海老爷子年纪大了,经历上次救援更是伤了元气,程立秋不忍心再让他出海颠簸,便请他做了岸上的“总顾问”,负责船只停泊保养和与造船厂的后续对接,也算有个倚重。老蔫和水旺这两个在救援中表现出色、胆大心细的老船员,被程立秋高薪请了回来。另外,他又从村里招募了两个手脚麻利、水性好的年轻后生,充实队伍。
一切准备就绪。在一个风和日丽、海面平静得像一块巨大蓝宝石的日子,程立秋带着程大海和几名核心船员,坐车赶往邻省的造船厂。
当那条崭新的渔船静静停泊在船厂的专用码头,在阳光下反射着灰蓝色油漆的光芒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比起那条已经拆解的、饱经风霜的“靠山号”,眼前这条船简直就是个威武雄壮的巨人!流线型的船首利于破浪,明显加宽加深的船体预示着更好的稳定性,高大的驾驶舱视野开阔,顶部架设着那部崭新的、带着长长天线的船用无线电台,如同给这海上巨人装上了“顺风耳”。
“好家伙!这船……真带劲!”水旺搓着手,眼睛放光,绕着船走了好几圈,这里摸摸,那里看看。
程大海虽然没说话,但那双粗糙的大手轻轻抚摸着冰凉而光滑的船舷,眼中也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自豪。这就是他未来的战场,一条真正现代化、能闯大风浪的铁家伙!
交接手续办得顺利。程立秋仔细检查了船体、轮机、导航设备和那部珍贵的电台,确认无误后,在交付文件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没有给新船起那些花里胡哨的名字,沿用了他一贯务实低调的风格,只是在船艏两侧,请船厂的老师傅用白色油漆喷上了醒目的编号——“滨海611”。(注:根据年代背景,民用渔船编号通常由地区、顺序号等组成,此处为虚构。)
“滨海611”号在程大海的操控下,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平稳地驶离船厂码头,踏上归途。新船的性能果然不同凡响,速度快,转向灵活,行驶平稳,即使偶尔遇到小的涌浪,船体也只是轻微起伏,远不像旧船那样颠簸得厉害。程立秋站在驾驶舱里,感受着脚下传来的沉稳震动,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海景,心中豪情顿生。
回到渔村码头,“滨海611”的归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们围在码头边,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羡慕、赞叹之声不绝于耳。程立秋没有过多沉浸在虚荣中,他深知,这条船承载着更多的期望和责任。
简单的庆祝仪式后,船队立刻投入了紧张的适应性训练和常规捕捞作业。程大海需要尽快熟悉新船的各项性能,船员们也需要磨合。程立秋也跟着出了几次海,一方面是了解新船,另一方面,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深藏心底的目标。
他利用新船出色的稳定性和操控性,有意识地几次将渔船驶近“鬼见愁”礁群的外围海域。他不敢靠得太近,只是在外围逡巡,通过驾驶舱的窗户和高倍望远镜,仔细观察着那片海域的海况、水流以及海底的地形轮廓(通过水色和波浪形态大致判断)。他让程大海记录下几个他认为可能存在散落物的坐标点。
同时,他私下里找机会,向程大海透露了自己关于海捞瓷的猜测和想法。程大海起初也是大吃一惊,觉得有些天方夜谭,但当他看到程立秋拿出那块被摩挲得温润的瓷片,听完他条理清晰的分析后,这个憨厚的汉子也陷入了沉思。
“立秋,你的意思是……咱们试试从海底捞这玩意儿?”程大海压低声音,脸上带着一丝不确定和担忧,“这能行吗?海底捞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这算不算……”他有些犹豫,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否合适。
“咱们不捞有主的东西,更不破坏可能的沉船遗址。”程立秋早就想好了说辞,这也是他的底线,“咱们就在沉船可能散落的区域外围,用拖网或者特制的耙子,刮海底。捞到啥算啥,主要是些散落的瓷片或者小件。这就像在河里淘金,碰运气。就算捞不到,也不耽误咱们打渔。”
他顿了顿,看着程大海的眼睛:“大姐夫,这次买新船,几乎掏空了我的家底,还背了贷款。光靠打渔,回本太慢。参田那边投入也大。如果能找到这条财路,咱们就能更快翻身!为了咱们这个家,为了跟着咱们的兄弟,值得冒这个险!”
程大海看着程立秋眼中那熟悉的、混合着野心与沉稳的光芒,想起了他一次次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创造奇迹的经历,心中的疑虑渐渐被打消。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行!立秋,我听你的!你说咋干就咋干!”
得到了程大海的支持,程立秋更加坚定了信心。他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继续耐心地等待着一个最合适的时机——一个风平浪静、海况极佳的日子。
这一天终于来了。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都是晴好天气,风力微弱,海面平静如镜。程立秋知道,机会来了。
出海前,他做足了准备。他让水旺和老蔫准备了几盘加粗加重的、专门用于底拖的混纺网具,网口的下纲上绑上了沉重的铁链,确保能贴紧海底。同时,他还根据马四海的建议,制作了几个简易的铁质耙钩,用粗缆绳连着,可以在特定区域进行拖拽作业。
“滨海611”号再次启航,目标明确地驶向“鬼见愁”外围预先标定的一个坐标点。今天,程立秋没有待在驾驶舱,而是亲自来到了船尾甲板。程大海在驾驶舱精准操控着船只,保持低速稳定航行。水旺和老蔫则带着两个年轻船员,负责操作网具和耙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