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传出,立刻在屯子里炸开了锅。
“招人开荒?一天管三顿饭,还开一块钱工钱?”(注:80年代初,一块钱日工在当时农村已属高薪)
“程立秋真要在那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种参?”
“疯了吧?六年才能见钱,他拿啥开工资?”
“听说他在海边挣大钱了,烧的!”
“韩老栓都跟着干了,没准真有点门道?”
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好奇、怀疑、观望、心动……各种情绪交织。高工资和管饭的诱惑是实实在在的,但程立秋这项目听起来又太像天方夜谭。
第一天,只有几个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或者平时就好吃懒做想混饭吃的闲汉报了名。程立秋照单全收,但心里清楚,光靠这些人不行。
他并不急于解释,而是带着这寥寥几人,扛着铁锹、镐头,上了山。他亲自带头,选定一片相对平缓的坡地,开始清理灌木、杂草,平整土地。他干得比谁都卖力,汗水浸透了破旧的褂子,手掌很快就磨出了水泡。
韩老栓则背着手,在一旁指点:“这树根留着,能给参遮阴……这块石头别扔,垒到地头,能挡风……”
程立秋的实干和韩老栓的权威,渐渐打消了一些人的疑虑。第二天,报名的人多了起来,多是些家里劳力多有富余的,想着反正农闲,赚点是点。
程立秋来者不拒,但立下了规矩:干活就得有干活的样子,不准偷奸耍滑,按量记工,干得多拿得多。他说话算话,当天收工就发钱,虽然只是一部分,但也让拿到现钱的人眉开眼笑。
消息传开,报名的人越来越多。程立秋趁机进行了简单的分工,体力好的负责砍树清障,心细的负责平整土地,妇女们则负责做饭、送水。他还让识字的会计帮忙记账,一切弄得有模有样。
荒凉了不知多少年的山野,第一次响起了喧闹的人声、锹镐的碰撞声和汉子们粗犷的号子声。一片片灌木和杂草被清除,一块块土地被平整出来,虽然进度缓慢,但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程立秋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一起吃大锅饭,晚上则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老屋,在煤油灯下核算当天的开支,规划第二天的工作。他晒得更黑了,人也瘦了,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参帮,就这样在质疑和汗水中,初步拉起来了。这支由农民临时组成的队伍,虽然松散,却充满了改变现状的渴望。程立秋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他相信,只要带着大家踏踏实实往前走,总能走出一条路来。山风呼啸,仿佛在见证着一个新时代农民创业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