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1010章 长庚论剑:科技伦理的边界(2016年12月2日)

第1010章 长庚论剑:科技伦理的边界(2016年12月2日)(1 / 2)

初冬的京城,寒风已带着凛冽的哨音,刮过光秃的枝桠。但燕园内那座有着飞檐斗拱的百年讲堂里,却暖意融融,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知识碰撞特有的、混合着旧书页墨香与崭新思想气息的味道。今天是李长庚教授——这位传奇归国科学家——的首场公开学术报告。

李玄策坐在台下靠前的位置,位置并不显眼,他穿着深色的羊绒衫,外面是一件半旧但熨帖的藏青色夹克,像一位普通的学者。他的目光专注地落在讲台上那个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身影上。父亲李长庚,年逾古稀,鬓角霜白如雪,但身姿依旧挺拔,穿着一套略显宽大的旧式深灰色西装,里面是熨帖的白衬衫,没有系领带,领口敞开着,透着一股不拘一格的学者风范。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刻的纹路,但那双眼睛,却像淬炼过的星辰,闪烁着洞悉未来的锐利光芒。

讲台巨大的屏幕上,投影着报告的标题:《指数级狂奔:当科技列车驶离伦理站台》。字体遒劲,带着一种无声的警示力量。

“诸位同仁,朋友们,”李长庚的声音不高,带着一丝久居海外沉淀下来的独特口音,却清晰地透过麦克风传遍讲堂的每个角落,带着金属般的质感和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门槛上。”他缓缓扫视全场,目光沉静而深邃,仿佛能穿透人心。

“基因编辑,这把上帝遗落在人间的‘剪刀’,让我们拥有了修改生命蓝图的可能。强人工智能,它的智慧火花正在燎原,终有一天会燎原到我们无法想象的高度。脑机接口,试图在碳基血肉与硅基代码之间架起桥梁……”他每说一项,屏幕上便闪过相应的、令人惊叹又略带不安的影像片段:胚胎细胞在精密仪器下被修改、智能机器人以超越人类的速度进行复杂运算、实验者头上连接着密密麻麻的电极。

讲堂里鸦雀无声,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相机快门的轻微咔嚓。窗外的寒风似乎也被这凝重的气氛所慑,屏住了呼吸。

“这些技术的潜力,浩瀚如星河,足以重塑人类文明,甚至……定义‘人类’本身。”李长庚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沉重,“然而,驱动这列科技列车狂奔的引擎,功率巨大无比,可我们为它铺设的伦理轨道,却脆弱得如同百年前的老枕木!速度与方向的失控,随时可能导致文明的脱轨与倾覆!”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异常锐利,如同手术刀般剖析着台下听众的内心:“看看我们周围吧!某些跨国药企利用基因信息进行‘精准’歧视定价,某些强权试图开发自主决策的杀人机器,某些实验室在缺乏充分伦理审查的情况下进行人兽胚胎嵌合实验……这些,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屏幕上适时地闪过几张具有争议性的新闻图片和模糊的实验室报告截图,引发台下低低的惊呼和议论。

李长庚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先知般的忧愤:“我们正在创造比自身强大千百倍的存在!如果我们没有与之匹配的、足够坚固的伦理框架去约束它、引导它,那么,我们不是在创造新世界,而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科技,这把双刃剑,在斩断疾病枷锁的同时,也可能斩断人性的根基!”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块垒尽数吐出,目光重新变得沉静而睿智:“西方的伦理体系,建立在个人主义、契约精神和功利主义之上。它很重要,但它面对指数级增长的科技力量,已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我们需要新的维度,需要更深厚的智慧源泉。”

屏幕上,西方的法典、教堂尖顶、自由女神像的画面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蜿蜒的万里长城、古朴的《易经》卦象、老子骑青牛出关的剪影、敦煌壁画上慈悲的菩萨……

“东方智慧,”李长庚的声音充满了力量,“‘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教导我们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内在规律,而非肆意妄为地扮演造物主。‘仁者爱人’的伦理核心,强调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是对整个生命共同体、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中庸之道’,则为我们提供了在发展与约束、创新与审慎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的智慧钥匙!”

他双手按在讲台上,身体微微前倾,眼神灼灼:“我呼吁,建立一种植根于全人类共同福祉、汲取东方智慧精髓、具有前瞻性和包容性的全球科技伦理新范式!这不再仅仅是科学家或哲学家的责任,而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关乎文明能否永续的生死存亡之战!”

最后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在寂静的讲堂里久久回荡。短暂的沉寂后,掌声如潮水般爆发,经久不息。有赞同的激动,有深省的凝重,也有少数质疑的皱眉低语。闪光灯连成一片,记录下这位归国学者投向时代深渊的思想巨石所激起的巨大涟漪。

李玄策在掌声中轻轻鼓着掌,眼神复杂。他看到了父亲眼中那份炽热的忧虑与深沉的期许,也看到了台下年轻学子们被点燃的思考火花。科技是舟,父亲在问:舵在哪里?谁有资格掌舵?

傍晚,西山脚下的李家小院。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暖意盎然。餐厅里飘荡着诱人的饭菜香气——方清墨亲自下厨,做了李长庚最爱的红烧狮子头和清炒时蔬,还有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蝎子汤,驱散着冬日的寒气。

餐桌上,橘黄色的灯光柔和地洒下,映照着精致的青花瓷餐具和一家人围坐的身影。话题自然围绕着下午那场石破天惊的报告展开。

“爷爷今天在台上,好威风!”李天枢啃着一块软烂的羊蝎子,小嘴油汪汪的,大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李长庚,“那些图片好厉害!那个机器人会自己下棋吗?比阿尔法狗还厉害?”孩子的思维总是跳跃而具体。

李长庚慈爱地摸了摸孙子的头,脸上的严肃早已被家庭的温暖融化:“会,而且以后会更厉害。但天枢要记住,工具再厉害,也要看用它的人想做什么。”他拿起餐巾,细心地替孙子擦掉嘴角的油渍。

“爸,您的报告确实振聋发聩。”李念墨放下汤匙,她穿着舒适的米白色高领毛衣,长发随意地挽了个髻,露出光洁的额头,神情认真,“技术中立论在学界一直有市场。我也认为,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应用它的人如何选择和使用。就像一把刀,可以切菜救人,也可以伤人害命。限制技术本身的发展,会不会因噎废食?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去束缚技术,而是去提升使用者的道德水准和监管的完善性。”她的语气带着年轻科学家的锐气和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