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辉埋头扒着饭,筷子夹起一粒米又掉下,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下午还有一门,无形的压力沉甸甸地坠在胃里。王秀芹看在眼里,夹了一大块金黄的炒鸡蛋放进他碗里:“多吃点,下午才有力气。甭想那么多,考一门,扔一门!”
“嗯。”张小辉含糊地应着,努力把饭往下咽。
这时,客厅里的电脑传来悦耳的视频通话提示音。李玄策放下筷子:“应该是爷爷。”他起身去接通。
屏幕上很快出现了李长庚慈和的脸庞,背景是斯坦福研究所办公室窗外浓郁的绿意。“辉儿!”李长庚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带着笑意和太平洋彼岸阳光的气息,“考完一门了?感觉怎么样?”
张小辉捧着饭碗凑到屏幕前,看到爷爷熟悉的面容,紧绷的神经又松了一丝:“爷爷…还行吧,就是题量好大。”
“哈哈,题量大不怕!”李长庚朗声笑道,镜片后的眼睛闪着智慧的光芒,“你想想啊,人的脑细胞在适度紧张状态下活跃度最高,分泌的神经递质是平时的好几倍!你越觉得题多时间紧,脑子转得才越快呢!这就叫‘急中生智’,是老祖宗验证过的道理。下午啊,你就当是去验证一下你爷爷的理论,看看自己的小脑瓜能跑多快!”
这番带着科学味道的轻松调侃,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张小辉心头的阴霾。他忍不住咧开嘴笑了,露出一口白牙:“爷爷,您这理论靠谱吗?”
“绝对靠谱!你爷爷我可是搞科学的!”李长庚故作严肃地保证,随即又温和地叮嘱,“下午进去前,听你弟弟的,深呼吸三次,把杂念都清空。记住,你身后有咱们这一大家子呢,稳稳地考,别有负担!”他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睛里,满是信任和鼓励的光。
张小辉用力地点点头,感觉胸口那块压着的石头似乎轻了不少。
晚饭的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张小辉脸上虽然还有疲惫,但眼神里那层灰蒙蒙的雾气已经散去,多了几分尘埃落定后的释然。王秀芹特意炖了他爱喝的冬瓜排骨汤,乳白的汤汁上飘着翠绿的葱花,香气扑鼻。
收拾完碗筷,李玄策对张小辉招了招手:“辉儿,来书房一下。”
书房里,一盏老式的绿色玻璃罩台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晕,将红木书桌映照得温润厚重。空气里弥漫着旧书页和墨锭特有的、令人心安的气息。李玄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书脊是朴素的深蓝色,封面上印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字——《平凡的世界》。
“拿着。”李玄策将书递给张小辉。书很新,但纸页边缘已有些许翻阅的痕迹。
张小辉有些意外地接过,沉甸甸的。
李玄策拿起桌上那支磨得发亮的黑色钢笔,拧开笔帽,在书的扉页上悬腕落笔。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沉稳而清晰的沙沙声。台灯的光晕温柔地笼罩着他专注的侧脸,也照亮了笔下渐渐成形的字句:
辉儿:
人生如长考,贵在脚踏实地,心怀热望。
愿你如少安少平,在平凡中走出自己的不平凡。
玄策
2014年6月7日
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带着长辈的期许与厚重如山的温情。
张小辉捧着书,指尖拂过那墨迹未干的字句,仿佛能感受到舅舅手心的温度透过纸背传来。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平凡中走出自己的不平凡”这一行上,喉咙有些发紧。舅舅没有提中考,没有提成绩,却在他人生这个小小的节点上,递给他一把开启更广阔天地的钥匙。这书,这话,像一股温热的暖流,缓缓注入他还有些茫然的心田,冲散了最后一丝考后的空落与不安。
“谢谢舅舅…”他抬起头,声音有些哽咽,眼眶微微发红,但眼神却前所未有地清亮起来。
窗外,四合院的夜色温柔。不知名的夏虫在墙角低吟浅唱,唧唧啾啾,织就一片静谧的网。书房里,墨香与纸香静静流淌,台灯的光晕像一个小小的、温暖的宇宙,将少年挺拔的身影和长辈深沉的目光温柔地包裹其中。这无声的馈赠,是张小辉人生中收到的第一份沉甸甸的“毕业礼”,无关分数,直指心灵。那扉页上的墨字,在暖黄的光晕里,仿佛有了生命,悄然印在了少年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