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枢像只灵巧的小鹿,几步就蹦到书桌旁,熟练地爬上旁边一张为他特制的高脚凳。他的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报告,虽然看不懂具体内容,但那些加粗的标题和醒目的图表似乎天然吸引着他。他伸出小小的手指,好奇地点了点报告上李玄策刚刚手写批注旁画的一个简易示意图——几个圆圈代表不同企业,用细细的线(资金流)连接,其中一个圆圈被红笔圈出,周围几条线变得异常粗大扭曲(代表信贷抽紧、互保链压力)。
“爸爸,”李天枢歪着头,小脸上一派认真的神色,像是在解读一个复杂的棋局,“这个红圈圈,是不是就像我下棋时被好多黑子围住的那个‘孤子’啊?光给它‘气’(围棋术语,指活路)没用,得想办法把外面堵它的‘墙’打开一点点,或者…嗯…让它和旁边弱一点但还有气的白子悄悄连上?”他用自己最熟悉的围棋术语,努力描述着一种“解围”的思路。
李玄策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叹和暖意。儿子这充满童真却直指核心的比喻,像一道微光,瞬间照亮了他思维中某个尚未完全清晰的角落!是啊,“微调”的精髓,不正是要精准地“做活”那些有价值的“孤子”,同时也要巧妙地“破开”或“疏导”那些形成压力的“厚壁”吗?这远比简单的“给钱”或“断粮”要复杂、要艺术得多!
他忍不住伸出手,揉了揉儿子柔软的发顶,声音里充满了赞赏:“天枢说得真棒!就像下棋一样,不能蛮干。爸爸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最合适的‘点’,轻轻一碰,既解了围,又不让整个局面崩掉。这需要很精细的计算和感觉。”
李天枢得到父亲的肯定,大眼睛立刻弯成了月牙儿,小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仿佛解决了一个世界级难题。父子俩在温暖的灯光下相视而笑,空气里流动着一种无声的理解和智慧的传承。这份源于童真的灵感,悄然融入了那份即将递出的、关乎无数企业生死的报告之中。
夜色渐浓,四合院里的紫藤花期正盛,串串淡紫色的花序从廊架垂落,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清雅的甜香。正房的餐厅里灯火通明,饭菜的香气温暖而诱人。李玄策、方清墨、王秀芹、李长庚围坐桌旁,中间是正埋头对付一碗红烧肉、脸颊鼓鼓囊囊的张小辉,还有眼睛亮晶晶、小口吃着清蒸鱼的李天枢。经历了妹婿入狱的风波,王秀芹眉宇间那份长年累月的阴郁已彻底被一种平和坚韧的光彩所取代。此刻,她正笑着把一块挑净了刺的鱼肉夹到张小辉碗里:“慢点吃,小辉,没人跟你抢。今天复习累了吧?多吃点鱼补补脑。”
“谢谢姥姥!”张小辉含糊不清地应着,用力扒饭。中考的压力像座小山,但在这个温暖坚实的港湾里,似乎也变得不那么沉重了。李长庚则饶有兴致地问着张小辉物理课上的问题,用茶杯和筷子比划着力学原理,逗得张小辉暂时忘了烦恼。
方清墨轻轻碰了碰李玄策的手肘,低声问:“看你回来时神色凝重,下午的报告…有棘手的地方?”她的目光敏锐而关切。
李玄策端起面前的青花瓷小碗,里面是王秀芹特意为他熬的莲子银耳羹,清甜温润。他喝了一口,感受着那份熨帖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心头的几分沉重。他微微摇头,声音放得更低,只让妻子听见:“棘手是常态。不过,思路更清晰了些。‘微调’二字,重若千钧啊。既要看到病灶,又不能自己先乱了方寸。刚才天枢那孩子,倒给了我一个绝妙的启发,用围棋的‘做活’和‘破壁’来比喻,真是再贴切不过。” 提到儿子,他眉宇间的凝重不自觉地化开,流露出一丝为人父的骄傲。
方清墨了然地点点头,嘴角噙着温婉的笑意,也端起自己的小碗:“这孩子心思是灵。你也别太熬着自己,弦绷得太紧易断。就像我们做材料应力测试,恰到好处的‘微调’,才能找到韧性的极限点。”她的话,带着科学家的理性,又饱含妻子的柔情。
这时,王秀芹端着一盘刚出锅、热气腾腾的紫藤花饼走了过来,清新的花香混合着面点的甜香瞬间弥漫开来。“都尝尝,今年藤上开得最好的花做的,”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将盘子放在桌子中央,“玄策,再忙也得顾着身子。这花饼清火,多吃两块。”
李玄策看着母亲慈祥的脸庞,感受着满桌温馨的烟火气,听着张小辉和李长庚关于物理题的讨论,再对上妻子温柔而坚定的目光,心中那份为国事忧劳的沉甸甸,仿佛被这融融的暖意温柔地托住了。他拿起一块还微微烫手的紫藤花饼,轻轻咬了一口。花瓣的微涩与糖的甘甜、糯米的软糯完美交融,带着春天特有的清新气息,在舌尖弥漫开来。这份属于家的、最平凡也最珍贵的滋味,如同一股坚韧而绵长的力量,悄然注入他的四肢百骸。
窗外,一弯新月悄然爬上东厢房的檐角,清辉如水,静静地洒在庭院里盛放的紫藤花瀑上。夜风拂过,无数细小的淡紫花瓣无声飘落,像一场温柔的小雪。它们有的落在湿润的泥土上,有的落在青石板缝隙里顽强冒头的点点青苔上。每一片落花,都带着一种寂静的、归于根本的从容。李玄策的目光透过窗棂,久久地凝视着这幅无声的画面。那些飘落的花瓣,仿佛带着某种启示:滋养与新生,往往源自于最精微处的、顺应时节与土壤的悄然融入,而非惊天动地的倾泻。
他收回目光,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份放在公文包最里层、承载着“微调”方略的报告。指端传来纸张特有的、略带韧性的触感。明日,这份报告将通过最稳妥的内部渠道,递送至决策者的案头。一场无声的、却关乎经济血脉能否顺畅流淌的“微调”实践,即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如同这四月的夜雨和飘落的花瓣般,以最精细也最坚定的方式,悄然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