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815章 微调的艺术 (2014年4月12日)

第815章 微调的艺术 (2014年4月12日)(1 / 2)

暮春四月的京城,阳光已有了暖融融的份量,透过国安部大楼那扇宽大的落地窗,斜斜地铺满了李玄策宽大的办公桌面。窗外几株高大的国槐,新叶翠嫩欲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筛下细碎跳跃的光斑,无声地落在那份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墨香的报告上。报告的标题沉甸甸地压在李玄策心头:《关于当前部分区域及行业金融风险积聚情况及若干微调建议的报告》。

他身体微微后仰,靠在宽厚的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光滑的红木扶手。办公室里很静,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低鸣。他的目光没有离开报告,思绪却飘回了不久前杭州钱塘江畔那个春风沉醉又暗流涌动的夜晚。几位民营企业家,那些被市场浪潮拍打得面色灰暗的中年人,他们强撑的笑容下是近乎绝望的倾诉,言犹在耳:“李部长,不是不想干,是实在喘不过气了!银行那边说收就收,跟催命似的!厂里几百号人眼巴巴瞅着,我这心里…火烧火燎啊!再这么下去,我…我怕是只能卷铺盖跑路了!”

“跑路”两个字,带着江南口音的颤音,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穿了当时西湖边柳浪闻莺的柔美表象,也深深扎进了李玄策此刻的思绪里。那不是孤例,他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智囊团近期汇总的数据图表: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区域的企业信贷违约率悄然攀升,曾经风光无限的“块状经济”重镇,民间互保联保的链条绷紧到了极限,几处关键节点已发出令人不安的“嘎吱”声。这绝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能解决的顽疾,更像是一场在毛细血管层面悄然蔓延的“失血症”,若不能精准施救,终将危及整个肌体。

他重新坐直身体,拿起桌上的钢笔。笔身是父亲李长庚去年回国时送他的礼物,德国精工,沉甸甸的,握在手中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他拧开笔帽,纯黑的墨水在报告纸页边缘的空白处流泻开来。他写得很慢,字迹遒劲而克制:

“‘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稍猛则焦糊,力道过重则糜烂。当前区域金融风险,病灶在于局部‘血瘀’与‘气滞’,表象为资金链紧绷、信用收缩。猛药强心,或可短暂亢奋,然药性过烈,必伤及脏腑根本。宜取‘微调’之策,如良医行针,认准穴位,深浅得宜。

一曰‘精准滴灌’。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确定、仅因短期资金周转陷入困境之实体企业(尤以高端制造、战略新兴领域为重),由政策性金融牵头,引导商业机构建立差异化信贷评估与支持机制,设立‘过桥’‘纾困’专项,定向‘活血’,助其度过寒潮。

二曰‘刮骨疗毒’。对已丧失造血能力、长期依赖信贷‘输血’维生之‘僵尸企业’,需痛下决心,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出清进程。此非冷酷,实为‘腾笼换鸟’,释放沉淀之宝贵信贷资源与社会生产要素,反哺健康肌体。

三曰‘固本培元’。民间借贷与新兴互联网金融,如野草蔓生,良莠不齐。亟需强化穿透式监管,明晰底线,规范操作,打击非法集资与高利转贷,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成为正规金融体系之有益补充,而非风险策源地。

核心要义,在于‘预期’二字。政策出手,贵在清晰、稳定、可预期。避免急转弯、大起落,以‘微调’之‘确定性’,对冲市场之‘恐慌性’,方能重塑信心,稳住根本盘。”

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在基层的所见所闻、在智囊团会议上的反复推敲、以及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对国家经济脉络的深刻忧思。窗外,一只不知名的鸟儿落在槐树枝头,清脆地鸣叫了几声,又扑棱棱飞走了,留下几片嫩叶在光柱里打着旋儿飘落。这日常的生机,与他笔下描绘的潜在危机,形成一种无声的张力。

傍晚时分,李玄策带着那份凝聚了思考的报告初稿回到家中那座宁静的四合院。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和陈年木器的气息。他没有开顶灯,只点亮了书桌上一盏造型古朴的黄铜台灯,暖黄的光晕温柔地笼罩着桌面一隅。他需要在这份宁静里,再细细打磨一遍字句,确保这份指向“微调”的谏言,既能准确传达危机的紧迫性,又不至于引发不必要的过度反应。

手指刚触碰到键盘,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儿子李天枢的小脑袋探了进来,那双遗传了母亲方清墨的明亮大眼睛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有神。

“爸爸,”小家伙的声音带着一丝犹豫,又藏着点发现秘密的兴奋,“你又在看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指经济图表)吗?眉头都皱成小山川啦。”

李玄策紧绷的心弦被儿子稚嫩的话语轻轻拨动了一下,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弯起。他放下笔,朝儿子招招手:“天枢,过来。什么山川啊,爸爸只是在想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