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814章 钱塘江畔的警钟 (2014年4月5日)

第814章 钱塘江畔的警钟 (2014年4月5日)(2 / 2)

李玄策的心猛地一沉,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紧。这声“跑路”,像一记重锤,砸碎了他最后一丝侥幸。他预判过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其爆发的惨烈程度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崩塌效应,竟比他想象的更为凶险。这绝非纸上谈兵,而是活生生的人命、饭碗,是可能燎原的星星之火!

他深吸一口气,那带着西湖水汽和初春凉意的空气涌入肺腑,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脸上依旧是那种沉稳而略带忧思的神情,他端起凉透的茶杯,指尖感受到瓷器冰冷的温度。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诸位老总的难处,我听到了,也记下了。”他目光诚恳地扫视众人,“实体经济是国家根基,你们的困境,绝非个案。请务必再坚持一下,给自己一点时间,也给我们一点时间。”他刻意用了“我们”这个词,将自己与在座的企业家置于同一条战线。“困难是暂时的,国家绝不会对实体经济的困境坐视不理。你们的声音,我会带上去。”他没有做出任何具体的承诺,但这份倾听的姿态和传达信息的承诺,在绝望的氛围中,如同投入深潭的一块石头,虽然激起的涟漪微弱,却带来了一丝沉甸甸的希望。

“李部长,有您这句话…我们心里…多少踏实点!”陈国华连忙端起酒杯,声音有些发哽。其他人也纷纷举杯,脸上挤出一丝如释重负却又饱含苦涩的笑容。包厢里的气氛似乎松动了一丝,但那份沉重的底色,依旧浓得无法化开。

饭局在一种复杂而压抑的氛围中结束。婉拒了同窗安排的后续活动,李玄策和方清墨沿着白堤,慢慢向酒店方向走去。

西湖的夜,温柔得近乎虚幻。银盘似的月亮高悬天际,将清冷的光辉洒满湖面,波光粼粼,宛如万点碎银在跳跃。苏堤、白堤上的垂柳,在月光下舒展着新绿的枝条,随风轻摆,如同笼着轻纱的梦。远处,宝石山上的保俶塔静静矗立,与雷峰塔隔湖相望。湖面上,夜游的画舫点缀着彩灯,缓缓游弋,丝竹管弦之声被夜风揉碎了,隐隐约约地飘来,更添几分不真实的静谧与繁华。

然而,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丝毫未能抚平李玄策紧锁的眉头。他沉默地走着,步履略显沉重。方才席间那一张张焦虑绝望的面孔,那一声声沉重的叹息,那“跑路”的嘶吼,如同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反复闪现。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再是他案头报告里抽象的数据和曲线,它有了具体的形态——是陈国华布满血丝的眼睛,是吴明远颤抖的手,是张海峰灰败绝望的脸,是那几百上千个工人背后,无数个等待米下锅的家庭。这压力正以毛细血管破裂的方式,在基层的肌体里无声地蔓延、渗血。他仿佛能听到那细微却令人心悸的崩裂声。若处理不当,这些微小的裂痕,足以汇成撕裂社会肌理的巨大伤口。

“玄策。” 方清墨温柔的声音在身边响起。她停下脚步,侧身面向他。月光如水,流淌在她沉静温婉的面容上,她的眼眸清澈,映着湖光月色,也映着丈夫深锁的忧虑。她没有多问,只是自然而然地伸出手,微凉的指尖轻轻覆上他下意识紧握成拳、放在身侧的手背。

那微凉的触感,带着一种奇异的安定力量,透过皮肤,直抵李玄策紧绷的心弦。

“还记得我们材料实验室里做的拉伸试验吗?”方清墨的声音很轻,像一片羽毛落在湖面,却带着她特有的理性力量,“那些最优秀的复合材料,在极限压力下,并非一味刚强抵抗。它们会经历一个显着的屈服阶段,发生明显的塑性形变,甚至表面会出现微裂纹。” 她停顿了一下,指尖在他手背上微微用力,仿佛在传递某种信念,“恰恰是这种看似‘屈服’的形变过程,吸收了巨大的能量,耗散了应力集中点,让材料在看似崩坏的边缘,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最终避免了灾难性的脆性断裂。”

李玄策的脚步彻底停了下来。他转过头,深深地凝视着妻子。月光下,她的脸庞宁静而充满智慧的光芒。材料学的术语,从她口中娓娓道来,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数据,而化为了一种深邃的人生哲理,一种应对危局的智慧。屈服、形变、微裂纹…这些词语精准地击中了此刻国家经济面临的困境核心。不是硬抗,不是无视,而是在承受中转化,在压力下寻找韧性的源泉。

一股温热的暖流,混杂着难以言喻的震动,从心底涌起,瞬间冲散了淤积的沉重。他猛地反手,将妻子那只微凉的手紧紧攥在自己宽厚温热的掌心里。动作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力度,仿佛溺水之人抓住了风暴中唯一的浮木,又像是要将自己汲取的力量和温度传递给她。

他攥得那样紧,指节微微发白,仿佛要将方清墨指尖那点微凉彻底暖透,要将她那番关于“韧性”的智慧话语,连同这西湖月色,一同烙印进自己的骨血里。

“韧性…”李玄策低低地重复着这两个字,声音有些沙哑,目光却穿过波光粼粼的湖面,投向远处城市璀璨而朦胧的万家灯火,投向更广阔的、在春风与寒意中搏动的国土。“是啊,韧性…国家经济,也需要这种在压力下重塑、在阵痛中再生的韧性。” 这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是一种沉甸甸的领悟,一种在危局中寻找生机的战略视角。

夜风拂过柳梢,带来远处画舫上飘渺的歌声。夫妻俩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在白堤之上,手紧紧相握。月光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投在古老的堤岸上,仿佛与这承载了千年风雨的西湖融为一体。李玄策心中那面因企业家哭诉而急促敲响的警钟,余音仍在震荡,但此刻,那震荡的频率似乎正被一种更宏大、更坚韧的力量所调和,逐渐沉淀为一种面对惊涛骇浪时,更为深沉有力的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