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769章 西疆的胡杨林(2013年8月29日)

第769章 西疆的胡杨林(2013年8月29日)(2 / 2)

然而,希望的火苗很快遭遇了残酷现实的考验。播下种子的第三天,一场远超预期的特大沙暴席卷了实验区域。狂风怒吼了整整一夜,仿佛要将天地重新揉碎。

天亮时分,风势稍歇。陈默、科研人员、巴合提和牧民们冲出帐篷,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的心沉到了谷底。试验田一片狼藉!精心布置的网格固沙带被狂风吹得七零八落,如同被巨兽践踏过。大部分覆盖着草种的沙地被厚厚的浮沙重新掩埋,只剩下零星几处倔强地露着一点褐色的涂层。

“完了……”一位年轻的科研助手脸色煞白,声音带着哭腔,“这……这风太大了!种子都被埋了!”

巴合提老人紧锁着眉头,蹲下身,像寻找珍宝一样,用手一点点拂开厚厚的浮沙。他那双饱经风霜的手,此刻异常轻柔。拂开一层又一层沙土,终于,在近十厘米深的地方,他触碰到了熟悉的、带着涂层的坚硬颗粒。更让他惊讶的是,那包裹着种子的沙土,摸上去竟然带着一丝微弱的、不同于其他沙土的潮润感!

“快看这里!”巴合提的声音带着激动,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小捧沙土,里面赫然躺着几颗深褐色的草籽,涂层完好,周围的沙粒因为凝胶的作用,微微粘连着,形成一个小小的、相对湿润的“窝”。

“埋得深!这凝胶……像给种子穿了件保水的衣服!在硬的汉语夹杂着哈语,兴奋地向众人比划着,“胡杨的根,也是往最深最深的沙子里钻!种子埋深了,躲过了大风!这‘水衣服’(指凝胶),保住了命根子!”

牧民们闻言,纷纷围拢过来,学着巴合提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扒开浮沙。果然,在较深的沙层下,不少种子安然无恙,被凝胶保护在微湿的小环境中。希望的微光,再次在每个人眼中点燃。

“有门道!”陈默用力一拍大腿,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方院士这材料神了!巴合提大叔,您说得对!胡杨的根怎么长,咱们的种子就怎么种!光靠网格不行,得学胡杨,往深处扎根!还得靠您和乡亲们,用你们的经验,选最背风的洼地,挖深一点,播下去,再用这凝胶‘锁’住水汽!”

他立刻抓起卫星电话,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方院士!您提供的凝胶材料在特大沙暴中经受住了考验!种子深播策略有效!请求立刻扩大‘深根一号’草种和保水凝胶的供应!我们需要更多!覆盖更大的区域!另外,恳请您的团队,根据实地反馈,尽快优化配方,特别是增强种子在深层沙土中的早期萌发动力!”

黄昏。夕阳如同一枚巨大的、熔化的金球,缓缓沉入塔克拉玛干无垠的沙海尽头,将西天染成一片壮丽而悲怆的血红与金橙。风,暂时收敛了它的暴虐,只余下细碎的沙粒在低空盘旋,发出细微的呜咽。

在距离那条象征着生存与消亡的无形风沙线不远处,一片新规划出的固沙区里,一场无声的“战斗”正在上演。这不再是冰冷的对峙,而是充满了生命希望的协作。

巴合提老人和几十位牧民,成了这场战斗的主力军。他们黝黑的脸庞刻满风霜,此刻却洋溢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专注。男人们挥舞着坎土曼(当地一种农具),在背风的沙窝里奋力挖掘出深坑。女人们则排成一列,如同进行着某种古老的仪式,小心翼翼地将珍贵的、包裹着褐色涂层的“深根一号”草种,投入坑底。孩子们也跟在后面,用小小的手,捧起混合着仿生保水凝胶的湿润沙土,仔细地将种子覆盖、压实。那凝胶如同大地母亲的乳汁,被珍重地倾洒在每一个播种点上。

不远处,边防连的战士们也加入了进来。他们绿色的军装在这片金黄的背景下格外醒目。战士们动作利落,帮忙搬运草种和凝胶,协助牧民们加固那些用枯死胡杨枝干和红柳条搭建起来的简易防风篱笆。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铁锹挖沙的嚓嚓声,种子落入沙坑的轻响,以及凝胶喷洒时细微的滋滋声。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混合着沙尘,在脸上留下道道泥痕。战士与牧民,在这一刻,身份模糊了界限,共同的使命将他们紧紧连接在一起——守护家园,重建绿屏。

更远处的沙丘上,几架涂着迷彩的小型无人机悄然升起,如同警惕的“天空之眼”,无声地盘旋着。它们高清的镜头,不仅记录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充满希望的绿色播种,更将视野投向更广袤的区域,监测着风沙的动向,以及任何可能威胁这片脆弱安宁的不速之踪。牧民们抬头看看那些盘旋的“铁鸟”,再看看身边一同劳作的战士,眼神中充满了踏实和信任。

陈默站在一处较高的沙丘上,望着眼前这幅动人心魄的画面。夕阳的余晖洒在军民协作的身影上,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脚下是新播下的、承载着希望的种子,远处是那些在暮色中如同不屈勇士般挺立的古老胡杨。风掠过胡杨虬劲的枝干,发出低沉而悠长的呜咽,仿佛千年的叹息,又似不屈的赞歌。他胸中激荡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痛惜,有对眼前这群平凡守护者无比的敬意,更有一种破土而出的坚定信念。

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加密平板电脑,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郑重地敲击,将眼前的一切,连同内心的激荡,凝练成一份简洁而有力的现场报告,发送回遥远的京城。

国安部大楼。夜深人静。

李玄策独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只亮着一盏柔和的台灯。屏幕上,陈默发回的报告和几张高清图片静静呈现:夕阳下军民协作播种的感人场景,无人机俯瞰下新规划的固沙区网格,巴合提老人捧着深播种子时眼中闪烁的泪光,以及,那几棵在风沙中傲然挺立的古老胡杨。

台灯的光晕柔和地笼罩着他。他拿起笔,在报告末尾的空白处,悬腕凝神。笔尖饱蘸浓墨,在光滑的纸面上缓缓移动,留下一行力透纸背、筋骨铮铮的批示:

“胡杨千年不死,守的是根。国安戍边,守的亦是文明之根。‘绿色丝路’,以人心固水土,以生机御风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准。全力推进。李玄策。2013.8.29。”

最后一个字落定,他轻轻放下笔,靠回椅背。目光再次投向屏幕上那苍劲的胡杨剪影。窗外,京城的万家灯火如同地上的星河。而他的思绪,却已飞越千山万水,落在了那片风沙肆虐却又孕育着无限生机的西疆土地上,落在了那些如同胡杨般深深扎根、默默守护的平凡身影之中。

文明之根,正在风沙与挑战中,汲取着新的力量,向下,向深,向着更广阔的未来,顽强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