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芹的呼吸骤然停滞,她猛地抬起头,布满泪痕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与一种近乎本能的悸动。目光穿透眼前弥漫的废墟尘埃,茫然地投向西南方——那个方向,越过重重大洋与巍峨群山,正是南美洲,是智利,是复活节岛所在的浩瀚太平洋!
就在这一刻,一阵强烈的眩晕感毫无预兆地袭来,伴随着心脏被无形之手狠狠攥紧的剧痛。她眼前发黑,耳边响起尖锐的嗡鸣,废墟的景象在视野里剧烈旋转、模糊。她死死攥紧那块重新跳动的怀表,冰冷的金属硌得掌心生疼,那微弱的“滴答”声却像一根救命稻草,穿透了意识边缘的混沌。
映秀遗址。李玄策的简短致辞结束,人群在沉重的默哀后,开始有序地献花、鞠躬。凝重的气氛稍有松动,低低的啜泣声和相互搀扶的身影构成一幅无声的哀思画卷。
这时,一位身着素雅白大褂、气质沉静的女士走到了那片象征性的废墟模型旁。她是方清墨。她身后跟着两名助手,小心翼翼地抬着一个覆盖着黑色绒布的方形物体。她的出现,吸引了在场许多人的目光,包括刚刚结束致辞的李玄策。
方清墨的目光扫过人群,在丈夫脸上短暂停留,传递着一丝只有他们彼此才懂的默契和力量。她转向众人,声音清朗而平和,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理性,却又蕴含着深沉的温度:
“五年前,这片土地承受了难以想象的伤痛。五年来,我们不仅在重建家园,更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家园在未来可能的灾难面前,拥有更强的韧性。” 她微微一顿,目光投向远处山坡上那抹倔强的绿色——几株在滑坡体边缘顽强生长的小树,“生命是脆弱的,但生命的力量和智慧,可以创造出守护生命的奇迹。”
她抬手,轻轻揭开了黑色绒布。下方是一个透明的展示箱,里面平铺着一块约一米见方的、材质奇特的银灰色织物。它看起来轻薄柔软,表面有着极其细微、如同蛛网般的精密纹理,在并不明亮的晨光下,隐隐流转着金属般的光泽。
“这是我们团队研发的新一代‘蛛网’复合材料,” 方清墨介绍道,“它拥有超乎想象的强度和韧性,是未来建筑加固、生命防护的重要方向。” 她示意助手。一名助手从旁边拿起一个沉重的、模拟建筑碎块的混凝土块。
方清墨的目光变得格外柔和,声音也低沉了几分:“今天,我们特别展示它的一项新特性——一项为了纪念一个孩子、一个在黑暗中点亮了无数人希望的瞬间而开发的功能。”
在所有人屏息的注视下,助手将沉重的混凝土块,缓缓地、稳稳地放在了那块银灰色的“蛛网”材料之上。
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就在混凝土块接触材料表面的瞬间,那被压住的一小片区域,颜色骤然开始变化!银灰色的金属光泽如同潮水般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透明感!那片区域迅速变得清澈如水,仿佛融化了一般,直接显露出下方展示箱的木质底板!而未被压到的区域,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银灰色泽。
“遇压即显透明,” 方清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眼中闪动着晶莹的光,“就像五年前,那个被深埋废墟之下,却向救援人员要了一罐冰可乐的男孩薛枭…他的乐观和生命力穿透了沉重的黑暗,给绝望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之光。”
她轻轻抚摸着展示箱的边缘,指尖仿佛能感受到那穿透黑暗的微光:“这束光,从未熄灭。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重压,生命的光芒,永远值得我们去守护,去传递。”
阳光不知何时艰难地撕开了铅灰色的云层,一道金色的光束恰好投射在展示箱上。那块在重压下变得透明的“蛛网”材料区域,瞬间折射出无数细碎的、跳跃的七彩光斑,如同散落人间的星屑,温柔地洒在周围沉默的人群脸上、肩上,洒在这片承载着无尽悲伤也孕育着不屈希望的土地上。几个站在前排的孩子,好奇又敬畏地伸出小手,试图去接住那些跳跃的光点。这一刻,冰冷的科技与温暖的人性记忆,在五周年这个沉重的刻度上,完成了一次无声而震撼的交融。
李玄策站在人群稍后的位置,目光越过那些跳跃的光斑,望向远方。他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数百公里外那片同样饱受创伤的芦山废墟,看到那个在断壁残垣中独自舔舐伤口的苍老身影。怀表重新跳动的声音,如同一个跨越时空的微弱心跳,在他意识的深处,隐隐共鸣。他坚毅的嘴角线条,在晨光与七彩光斑的交织中,似乎柔和了那么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重建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但脚下的根,已在这片浸透血泪的土地里,越扎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