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638章 冬至前夜(12月21日 下午至傍晚)

第638章 冬至前夜(12月21日 下午至傍晚)(1 / 2)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沉闷。巨大的落地窗外,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才下午三点多,天色已晦暗得如同傍晚。惨白的光线从百叶窗缝隙里挤进来,斜斜地切割着长条会议桌深色的木质桌面,也落在围坐的众人凝重的脸上。暖气开得很足,却驱不散空气中那股无形的、源自棘手案件的寒意。

李玄策坐在主位,背脊挺直如松,双手交叠放在面前的笔记本上,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眉间那道深刻的川字纹,如同被无形的刻刀反复加深过,泄露着主人内心的风暴。投影仪的光柱在幕布上投出一张高清图片,正是那枚困扰他们多日的青铜小物件。此刻,图片被放大到极致,占据了整个幕布,那些墨绿色的、虬结如古老树根般的锈蚀,以及锈蚀下若隐若现、精密得令人心悸的弦纹,在冷光下纤毫毕现,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来自时间深处的诡秘气息。

“……初步的材质分析,排除了常见的青铜合金谱系。”技术部负责人陈工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出,带着一丝疲惫和困惑,“更奇怪的是这些纹路。我们尝试了所有已知的古代铸造、雕刻乃至蚀刻工艺模拟,都无法复现这种……形态。它们与锈蚀层深度嵌合,浑然一体,像是……像是从金属内部‘生长’出来的。这不符合任何已知的冶金学原理。”

幕布上的图片切换,几张复杂的结构分析图叠加在青铜片本体上。陈工指着其中一处:“看这里,微观结构显示,这些弦纹的走向和节点分布,呈现出一种高度规律性的几何构型,极其复杂精密。我们尝试了多种现代密码学的破译模型,都失败了。它不像密码,更像……某种符号系统,或者说,一种我们完全陌生的‘语言’。”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空调风口发出的微弱嘶嘶声。有人下意识地搓了搓手臂,仿佛被那图片上的寒意侵染。

“符号系统?”李玄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平稳,打破了沉寂。他的目光如同实质的探针,牢牢锁定在幕布上那枚小小的青铜片上,眼底深处却翻涌着惊涛骇浪。他想起老教授那日在电话里苍老而笃定的声音:“……其纹非刻非铸,乃‘天工’自成,所载非图非文,乃‘星移斗转’之轨……” 当时只觉玄奥,如今与这冰冷的分析报告两相对照,一股寒意混合着难以言喻的震动,悄然爬上他的脊椎。

“是的,李部。”陈工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审慎,“我们请教了多位古文字、符号学和古代科技史领域的权威专家。综合多位老师的意见,初步倾向认为,这种构型,可能指向一个非常古老、极其冷僻的象征系统。其核心功能,似乎与‘预测’和‘方位’有关,可能脱胎于上古某种观测天象或地理变迁的秘传体系,早已失传。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包括一些极为生僻的方志和杂记里,只有零星模糊的提及,语焉不详。”

“预测…方位…”李玄策低声咀嚼着这两个词,每一个音节都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那个代号“枯井”的嫌疑人,他诡异的出现地点,他那份完美得如同假面般无懈可击的履历,还有这枚不该存在、却又真实存在的青铜片……所有的碎片,似乎都在这个古老象征系统的指引下,开始朝着一个令人心悸的方向聚拢。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锐利如电,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陈工,成立专项小组,由你牵头,继续深挖!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查!查这个象征系统的所有蛛丝马迹,查它在历史上可能的任何关联记录,查它有没有现代应用的任何变种或映射!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证物,它的背后,可能藏着整个案件,甚至更大谜局的钥匙!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斩钉截铁的力度,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会议室里的空气似乎都随之震动了一下。

会议在一种凝重而紧迫的气氛中结束。众人鱼贯而出,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很快又被窗外呼啸而起的北风吞没。李玄策独自留在会议室里,没有动。幕布上的青铜片图片尚未关闭,幽冷的蓝光映着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也映着他眼中那团燃烧的、执拗的火焰。老教授的话、陈工的分析报告、嫌疑人空洞的眼神、青铜片上诡异的纹路……在他脑海中激烈地碰撞、交织。

他需要一个答案,或者至少,一个能让他理清头绪的线头。这冰冷的会议室给不了他。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气氛截然不同。

冬日的下午,阳光吝啬地露了个脸,很快又被厚重的云层吞没。但这并不妨碍老城区的中心菜市场里,弥漫着一种暖烘烘、闹哄哄的节日气氛。冬至大如年,空气里飘荡着复杂而诱人的气味:新鲜羊肉特有的、带着点膻气的浓香;大白菜清甜的水汽;姜蒜辣椒被碾碎后释放的辛烈;还有炒货摊上栗子、瓜子、花生在热锅里翻滚散发出的焦香。人声鼎沸,小贩的吆喝声、主妇们讨价还价的喧哗、剁肉馅的“笃笃”声、自行车铃铛的清脆响声,汇成一股充满烟火气的洪流。

方清墨牵着李天枢的小手,穿行在这片喧腾的海洋里。她穿着一件米白色的羊绒大衣,围着一条浅驼色的羊毛围巾,乌黑的发丝被风吹得微微拂动脸颊,神情温婉而专注。李天枢则裹得像个小棉球,戴着毛茸茸的耳罩,小脸被冷风吹得红扑扑的,一双大眼睛好奇地左顾右盼,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妈妈,你看!那个羊头!”李天枢指着肉摊上挂着的、处理干净的光羊头,既有点害怕又充满好奇。

“那是给冬至炖汤准备的。”方清墨柔声解释,拉着他走向一个熟悉的羊肉摊,“老板,来两斤上好的羊腩肉,要肥瘦相间的,冬至给老人孩子炖汤暖身子。”

“好嘞!方老师您放心!”摊主是个爽朗的中年汉子,麻利地操刀割肉,刀刃在灯光下闪着寒光,落在红白相间的肉块上,发出富有节奏的轻响。他一边称重,一边笑着对李天枢说:“小朋友,冬至吃了羊肉汤,耳朵就不怕冻掉啦!”

李天枢缩了缩脖子,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耳朵,惹得方清墨莞尔一笑。她又挑选了几根带着泥土芬芳的胡萝卜,一把碧绿的香菜,还有一捆脆生生的白萝卜。走到调料摊前,她细细挑选着上好的老姜、红枣、枸杞和桂皮,这些温暖的香料,是炖煮一锅驱寒滋补的冬至羊肉汤必不可少的灵魂。

“妈妈,冬至真的要吃饺子吗?”李天枢仰着小脸问,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刚买的、热乎乎的糖炒栗子。

“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方清墨付完钱,接过沉甸甸的食材袋,用温暖的手包裹住儿子有些冰凉的小手,“不过咱们家,爷爷更喜欢喝羊肉汤,暖暖的,从胃里一直暖到心里。饺子嘛,咱们也包一点,应应景,你喜欢吃什么馅儿的?”

“我要吃有虾仁的!”李天枢立刻雀跃起来,小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仿佛刚才看到的羊头带来的那点小惊吓早已烟消云散。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嘈杂市场,母亲温暖的掌心,手里香甜的栗子,还有对节日美食的期待,构成了他小小世界里最踏实的温暖。

城市的暮色降临得极快。不到五点,路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在冰冷的空气中晕开一小团一小团的暖意,却无力穿透越来越浓重的铅灰色天幕。细小的、如同盐粒般的冰晶开始悄无声息地从空中洒落,落在行人的肩头、帽檐上,很快又被体温融化,留下一点湿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