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希望用不上最好。” 李玄策沉声道,心中却对方清墨团队的效率感到一丝欣慰,“另外,关于你上次提到的,利用生物传感器快速筛查食品中特定有害残留物的便携式设备原型机,有眉目了吗?食品安全这根弦,现在绷得很紧。”
“原型机出来了,正在优化灵敏度和抗干扰性,体积也在缩小。目标是可以让基层市场监管人员像用手持测温枪一样快速筛查农贸市场、小作坊。” 方清墨回答,“怎么,物价涨,食品安全隐患也跟着冒头了?”
“民生多艰,一点火星都可能燎原。食品安全是底线,也是信任的基础。” 李玄策的声音带着深深的忧虑,“你那边,这两项,都要快。科技是盾牌,也是稳定器。”
“明白!我亲自盯着。” 方清墨郑重应下。无需多言,李玄策话语里的分量,他懂。
结束通话,窗外的蝉鸣似乎更响了些。李玄策揉了揉眉心,拿起桌上的另一部红色电话,拨通了那个烂熟于心的老家号码。
“喂?妈,是我,玄策。”
“哎!玄策啊!” 母亲苍老而带着浓重乡音的声音立刻传来,充满了惊喜,“今儿个咋有空打电话?吃饭了没?燕京热坏了吧?咱家这边也热得邪乎,跟下火似的!”
听着母亲絮絮叨叨的关切,李玄策冷峻的眉眼不自觉地柔和下来,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吃了,您别操心。家里都好吧?田里庄稼咋样?最近雨多,河沟里水涨了没?村里防汛的沙袋、木桩都备齐了吧?”
“都好都好!庄稼看着还行,就是这雨一阵一阵的,让人心里不踏实。村长天天拿个喇叭喊哩,让各家把水道清干净,后坡该加固的也弄了,沙袋堆在村部老仓库,说是上头发下来的,够用!就是你爹留下的那几亩坡地,我让你堂弟帮着照看,他年轻,腿脚麻利。” 母亲说着,话题突然一转,带着点抱怨,“就是这肉价啊,蹭蹭地涨!昨天集上,一刀好点的五花肉,快赶上以前半只猪钱了!还有那绿豆,贵的哟,煮锅汤都心疼!这日子过得……”
听着母亲念叨着“蒜你狠”、“豆你玩”的生动版本,李玄策握着话筒的手紧了紧。那冰冷的经济数据,此刻化作了母亲口中实实在在的负担和叹息,沉甸甸地压在他心上。他仿佛看到母亲在集市摊位前犹豫、算计的身影。这就是他守护的万家灯火中最普通的一盏。
“妈,别太省着,该吃还得吃,身体要紧。钱不够了跟我说。” 李玄策的声音有些发涩。
“够够够!你给的钱都存着呢!我就是说说,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你在外头为国家做事,更要顾好自己,别熬坏了……” 母亲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叮嘱。
放下电话,办公室里只剩下单调的冷气声和窗外永不停歇的蝉鸣。李玄策坐回椅子,目光再次投向墙上的巨幅地图。蜿蜒的江河,广袤的国土,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经济数据的曲线,水文的涨落线,国际传真上措辞强硬的公文,母亲抱怨肉价的声音,王铁柱报告中质朴的喜讯,方清墨实验室里无声的攻坚……无数条线在他脑海中交织、缠绕,最终汇聚成两个字:安全。
这安全,是江河安澜,是米袋殷实,是市井安稳,是国之重器不假于人,是风雨来袭时,十四亿人头顶那片不至于倾塌的天。而他李玄策,和他的战友、家人、那些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的伙伴们,正是这片天空下,孜孜不倦的“织网者”与“守夜人”。
他拿起笔,在日历上“7月1日”的旁边,用力划下一个标记。溽暑蝉鸣中,新的征程,伴随着无声的惊雷,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