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492章 汇·刃(1月3日)

第492章 汇·刃(1月3日)(2 / 2)

他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按在桌沿,目光如炬:“应对策略,分三层。”

“第一层,金融盾。”他看向老郑和张维民,“老郑,联合人行、银保监的可靠力量,组建专项小组。目标不是粗暴拦截——那会引发恐慌,正中下怀。是‘排雷’和‘引流’。用最专业、最精准的技术手段,深度穿透那些复杂嵌套的资金网络,锁定真正高危的‘牧草’企业和它们背后最可能引爆的关联点。维民,你们银行体系内部,收紧对涉及这些‘风口’领域的异常信贷审批,尤其是关联交易复杂的。同时,”他加重了语气,“秘密梳理一份名单,列出那些真正有潜力、技术扎实但可能被资本冷落的本土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企业,研究如何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引导合规的民间资本,给予静默而有力的支持。我们要在‘牧场’之外,开辟真正健康的苗圃。”

“第二层,认知刃。”他转向陈静和小周,“陈静,利用你们媒体的资源和专业嗅觉,反向操作。不要直接对抗那些‘造神’噪音,那会陷入混战。组织精干、可靠的调查记者,沉下去,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扎实的数据、业内真正权威的访谈,去温和而坚定地揭示那些被热炒技术的真实瓶颈、成本陷阱和国际上的真实发展现状。重点突出那些默默耕耘、解决实际问题的‘笨功夫’企业和研究机构。把‘冷静’和‘务实’的声音,通过可信的渠道传播出去。小周,你们技术组全力配合,在信息海洋里精准捕捉、分析对方舆论操控的源头、模式和关键节点,提供靶向支持。记住,我们不是要捂住别人的嘴,是要让更多清醒的声音能被听见。”

“第三层,”李玄策的声音沉凝下来,目光投向窗外纷飞的雪,“灵与智的预警。念墨和她爷爷那边,正在尝试将那些古老的‘地脉’感应符文,与现代的量子传感、数据流分析做交叉印证。我们需要知道,这些金融的暗涌、舆论的漩涡,是否……真的仅仅是人间的手段?是否也缠绕着‘咒’的丝线,在利用人心的浮动作为滋养?念墨的感知,长庚院士的科技解析,是刺破这层迷雾的关键之刃。一有异常能量共振的线索,无论多微弱,立刻同步给所有层面!”

他环视全场,语气斩钉截铁:“这不是一场速决战。对手在暗处,手段更阴柔,影响更深远。我们要有‘钉钉子’的耐心,更要有‘抽丝剥茧’的细致。各小组任务明确,信息共享渠道24小时畅通。行动代号——”他略微停顿,目光落在白板上那象征资金洪流的复杂箭头网络,以及旁边一张打印出来的、由李念墨手绘的、带着奇异韵律波动的古老符文拓片复印件上。

“‘汇刃’。”李玄策吐出两个字,清晰冷冽,“汇聚我们的力量,化为无形之刃,斩断流向毒草的钱流,拨开迷惑人心的迷雾,刺穿可能隐藏其后的魑魅魍魉!”

会议结束,众人带着沉甸甸的任务和紧迫感迅速散去,只留下满室的烟味、茶香和纸张翻动的余韵。李玄策没有立刻起身,他独自坐在渐渐安静下来的会议室里,窗外的雪光映着他侧脸的轮廓,显得有几分孤峭。

张维民和陈静默契地留到了最后。老同学走过来,张维民拍了拍李玄策的肩膀,低声道:“玄策,压力别太大。银行那边,我会盯紧,有些老关系……能用上。” 陈静则递过来一个保温杯:“嫂子早上塞给我的,说是刚熬的梨汤,润润嗓子。她……总是不放心。” 保温杯入手温热,带着家的关切。

李玄策紧绷的下颌线微微松动,接过保温杯,拧开盖子,一股清甜的梨香混合着淡淡的陈皮味飘散出来,瞬间冲淡了会议室里残留的烟气和焦虑。他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干涩的喉咙,带来一丝熨帖的暖意。

“谢了。”他对两位老同学点点头,声音里的冷硬褪去几分,“有你们在,心里踏实很多。” 这份信任,根植于青葱校园的纯粹,历经岁月磨砺,在无声的战场中,成了最可靠的后盾之一。

送走两人,李玄策站在招待所陈旧的门廊下。雪还在下,细密的雪花在昏黄的路灯光晕里无声旋舞,地上已积了薄薄一层白。寒意扑面而来,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衣领。目光投向胡同口,城市的灯火在雪幕中晕染成一片模糊的光海。那光海之下,是无数为生活奔忙的身影,是儿子天枢眼中对“坏能量”的好奇,是妻子方清墨在厨房里氤氲的烟火气,是老父亲杨长庚在书房灯下的忧思。

也是无形的钱流在暗涌,是精心编织的谎言在传播,是可能潜伏的古老恶意在伺机而动。

他深深吸了一口凛冽而清新的空气,冰冷的空气灌入肺腑,却奇异地让头脑更加清明。手中保温杯残留的温热,是来自后方堡垒的支撑;而前方,风雪弥漫的征途上,“汇刃”既出,便再无退路。守护这万家灯火的平凡暖意,不让它们被任何形式的“牧人”或“瘟疫”所吞噬,是他此刻站在这里的全部意义。

雪花落在他肩头,很快融化成微小的水渍。他迈开步子,身影沉稳地没入风雪交织的夜色里,朝着下一个需要他“汇刃”而战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