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命中注定(1 / 2)

穷,苦,对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都是普遍的。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甘愿受穷,这实属无奈。

而有些人,她们不愿意这样一辈子就这样苦死,累死。

就像刘福平刚迎娶来的媳妇一样,她心里一直想着逃离这个穷苦的家。

结婚后,由于家里一穷二白,刘福平的媳妇李慧珍就从来不让刘福平碰她。

时间一长,刘福平干脆又搬到了马圈窑去睡了。

这让等着传宗接代和抱孙子的他大(父亲)有些着急了。

刘福平的母亲一天到晚总是念叨着:

“他大,你就看着娃娃这样过日子你不管,你也不说说!”

福平大只是低着头,不停的抽着手里的烟袋锅子。

老汉心里知道,这娶来的儿媳就是个不安分的女人,

家里这样的条件,让他怎么跟儿子说呢!

白天都干活,上工,一到晚上,一家人都愁的睡不着。

刘福平的媳妇李慧珍早就听说,陕西能吃饱肚子,比甘肃要强的多。

她心里要去陕西的这个念头从来没有断过,只是自己还没有踏出这一步的勇气。

一年后,看不到希望的福平大把希望寄托在了二儿子刘福田身上。

他老汉四处托人给刘福田说媒,可是由于家里穷,拿不出彩礼,有合适的人家,都不愿意。

最后,有个老亲戚说:

“樊家村有户人家,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要招个上门女婿。”

老汉刚听到后,他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可又一想,自己还有个小儿子,也快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了,他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

就这样,二儿子刘福田就做了上门女婿,成了人家的人。

三儿子刘根田还在读书,成为了老汉心里的希望。

第二年,有人托媒人,要给老汉成人的三女儿找个婆家,为了能让家里的负担轻点,老汉就同意了。

现在,家里就剩下刘福平,上学的刘根田,还有最小的女儿刘小会。

结婚两年了的刘福平,和媳妇也分开睡两年了,自然没有生孩子。

村里风言风语的,这让老汉每天都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

三儿子刘根田也高中毕业了,他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村里的小学,当上了民办老师。

既有工资,又可以挣到工分。

这一下,让低了两年头的老汉终于可以抬头了,他不用再躲着村里的人了。

好事成双,也就在同时,许多说媒的开始上门了,老汉也趁热打铁,最终选择了一家。

老汉选择的这一家,也是苦命的一家。

儿媳叫吴小霞,姊妹五个,她是家里的老大,从小没有读过一天书,一直在家里帮着干活。

吴小霞的父亲是个精神病人,她祖上是靠卖艺的,留下了许多卖艺用的大刀,各种兵器。

这个精神病的父亲,只要一犯病,就扛着兵器出走,几个月不着家。

家里所有的活都落在了母亲和吴小霞身上。

把两个人的亲事定下后,老汉的心也就放下了。

也就是这一年,开始包产到户了。

地都分完后,就剩下牲口了。

经过一家人的商量,最终选择了农业社的那头黑母马。

人人都争着要骡子,要牛,就是没人要马。

封建思想的说法是,命大的人才能养马,一般人养不了马!

可喂了这么多年马的刘福平就不信,他经过拼凑,凑齐了五十元,连同那个村里的马圈窑一同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