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367章 巡途闲谈论监国:赞扶苏长进,盼子嗣绵延

第367章 巡途闲谈论监国:赞扶苏长进,盼子嗣绵延(1 / 2)

车队沿着巴蜀至黔中郡的干线前行,新铺的青石板路面平稳无颠簸,窗外群山叠翠,沿途镇域的烟火气愈发浓郁。

始皇靠在车榻上,想起昨日巴蜀火锅的热辣鲜香,又念及扶苏在咸阳监国的种种举措,忽然开口道:“此次巡视,新政落地有声,百姓安居,扶苏监国功不可没。

他执掌中枢已有数年,你们随朕四处奔波,咸阳的情况多从奏疏得知,今日闲谈,便说说你们眼中的扶苏——既要言其长进,也要实事求是,不必避讳短处。”

帐内众人闻言,皆收起闲谈之态,李斯率先拱手开口,语气中肯:“陛下,臣以为扶苏公子近年的长进,可谓脱胎换骨。

早年公子虽仁厚,却略显优柔,处理政务多倚重臣等参谋;如今监国,已然能独当一面。

就说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详实、分类清晰,连异族分布、技能特长都标注得明明白白,为后续移民、育才、军政调配提供了精准依据,这份细致与严谨,远超往昔。”

他顿了顿,补充道:“处理农桑推广的难题时,公子没有盲目施压,而是提出‘双语教学+实地指导’的法子,还编制农科手册,协调农具分配。

既解了‘有人不会种’的困局,又没引发百姓不满,可见其治理思路愈发成熟,懂得‘以民为本、循序渐进’。

异族融合方面,他力主修订《异族权益保障法》,坚持‘秦民与异族一视同仁’,这份包容之心,恰合大秦‘天下一家’的根基,臣深感钦佩。”

蒙恬作为武将,素来直爽,接口道:“李丞相所言极是。

扶苏公子如今不仅懂政务,更懂军政协同。

北境戍边士兵轮换、粮草调度的难题,他在奏疏中分析得切中要害,提出‘按人口分布征兵、就近储备粮草’的建议,与臣的想法不谋而合。

更难得的是,他体恤退役士兵,牵头推动‘戍边+耕种’的移民政策,让老兵既能安居,又能巩固边防,这份担当,让军中将士颇为信服。

早年公子对军务不甚熟悉,如今却能精准把握边防痛点,这份长进,有目共睹。”

赢欣望着窗外掠过的农圃,语气带着兄长的欣慰:“大哥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统筹力与体恤之心。

新政推广涉及农桑、异族、官治等诸多方面,事务繁杂,他却能理清脉络,让各部门各司其职、衔接顺畅。

上次我在咸阳与他商议路网规划,他当即协调郡县腾出土地,还提前安排移民安置与配套建设,确保路网与宅院、镇域同步推进,效率极高。

更难得的是,他常微服走访村落,见异族孩童入学困难,便立刻增设双语学堂;见农户缺农具,便加急调配墨家改良器械,这份事事挂心百姓的心意,最是难得。”

胡亥年纪尚轻,说话直白却真切:“大哥如今沉稳多了,以前我遇事还敢缠着他撒娇,现在见他处理政务时一丝不苟,倒有些不敢随意打扰了。

上次我回咸阳,见他在学堂亲自教异族孩童写秦字,耐心十足;处理官员虚报政绩的案子时,又毫不手软,既仁厚又有原则。

只是……”他话锋一转,略显犹豫,“大哥成婚多年,如今只有两个孩儿,比起大秦宗室的繁衍需求,确实少了些。”

赵高在一旁躬身补充,语气谨慎却务实:“胡亥公子所言属实。

老奴在咸阳时,曾打理宫廷后勤,知晓扶苏公子夫妇和睦,但子嗣确是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