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渭南郡,设“渭南-长安干线”“渭南-西拓支线”,衔接主动脉与县域路网。
- 标准:路面宽12秦步(约合今18米),以“夯土+碎石”为基,表层覆夯土压实,可容五辆牛车并行,两侧设2秦步宽人行道与排水沟,适配区域内建材运输、百姓务工、商贸往来。
3. 县乡支线(国道三级):连接县城与乡镇
- 定位:连接县城与乡镇、二类镇、中小型宅院集群,是民生交通的“脉络”。
- 规划:每县按村落分布,规划“放射状”支线,确保乡镇到县城不超过两时辰路程(马车行程),让百姓上工、就医、求学、赶集皆能便捷往返。
- 标准:路面宽8秦步(约合今12米),纯夯土压实,墨家工匠改良的夯土技术可让路面坚硬如石,容两辆牛车错行,两侧留1秦步宽排水沟,满足日常通行需求。
4. 村落连道(国道四级):连接乡镇与村落
- 定位:深入田间地头,连接乡镇与各村、农户聚居点,是“最后一里”的交通保障。
- 规划:按村落分布密度铺设,确保每户农家到乡镇不超过一个时辰路程(步行或牛车),农忙时可运粮,农闲时可务工,连偏远异族村落也不例外。
- 标准:路面宽5秦步(约合今7.5米),夯土路面,平整无坑洼,可容一辆牛车通行,适配农户日常出行、粮食运输、农具搬运。
“这四级路网,如同人体的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层层贯通,”赢欣总结道,“从咸阳到边疆,从县城到村落,再到每一处赏功宅院、每一个镇域配套,皆能通过路网连接,再也不会出现‘路窄难行、物滞其流’的窘境。”
二、命名有章:辨向识途,彰显意义
“道路既成,命名需清晰易记,更要彰显大秦气象与道路功能。”
赢欣继续说道,“儿臣设想的命名规则,分三类,让行路人见名便知方向、知用途。”
1. 主干线命名:以“方向+枢纽”为核心
大秦主动脉的五条干线,直接以“方位+终点郡”命名,如“西拓干线”(咸阳至西拓郡)、“北境干线”(咸阳至九原郡)、“岭南干线”(咸阳至南海郡),简洁明了,行路人一眼便知去向。
2. 区域线命名:以“起点+终点+功能”为核心
郡域干线、县乡支线,以连接的两地名称+核心功能命名,如“渭南-长安联通干线”(渭南郡至长安县,衔接都城与西拓)、“润疆-黑石峡商路支线”(润疆县城至黑石峡商埠,适配商贸)、“北境-戍边支线”(九原县城至边疆哨所,适配军情),既辨方向,又明用途。
3. 村落连道命名:以“乡镇+村落”为核心
村落连道直接以所属乡镇与村落名称命名,如“渭南-李村道”“长安-王家庄道”,简单直白,农户日常出行不易迷路。
“此外,儿臣还建议在每条道路的起点、终点及交汇处,立一块‘路名碑’,”赢欣补充道,“碑上刻道路名称、起止点、距离(以秦里为单位),重要干线还刻双语标识(秦话+异族语言),方便西域商队、异族百姓辨认。路名碑由墨家工匠统一打造,坚硬耐用,可传后世。”
始皇闻言,捋着胡须点头:“命名之法甚妥,既实用,又能彰显大秦疆域之广、脉络之通,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