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在唱一首丰收的歌。
王老汉抓了一把米,
放在嘴里嚼了嚼,
又香又糯,
是新粟没错。
他看着招娣和丫丫手拉手走进学堂,
突然笑了:
“这学,
上对了!
以后招娣要是能帮俺算收成,
俺再送她个新笔!”
人群里,
之前犹豫的农户也动了心。
有个农户拽着女儿的手说:
“走,
咱也去报名!
5斗米是小事,
娃能学本事才是大事!”
另一个农户也道:
“俺家丫头手巧,
说不定能像丫丫一样抄农书,
挣大钱!”
三、学堂新貌:女童齐聚,书声琅琅
补贴兑现后的第二天,
启智学堂的女童多了一倍。
原本空荡荡的后排,
现在坐满了扎着小辫的女娃,
手里都捧着活字印刷的《民生课本》,
封面上的“女娃也能成栋梁”格外醒目。
周夫子走进教室,
看着满屋子的女童,
笑着说:
“以前学堂里只有三个女娃,
现在有二十三个,
这才是‘无分彼此’的童蒙班!
今天咱们学‘纺’‘织’‘厨’,
这些都是女娃常做的事,
学了字,
能看纺线的技巧、
做菜的方子,
更能干!”
丫丫举起手:
“先生,
俺娘说,
学会‘纺’字,
能看商队的布样说明书,
知道啥布结实、啥布便宜!”
招娣也小声说:
“俺爷说,
学会‘厨’字,
能看农书里的‘麦饼做法’,
以后能做给爷吃。”
周夫子笑着点头,
在黑板上写“纺”字:
“‘纺’字左边是‘纟’,
代表丝线,
右边是‘方’,
代表方法,
学会这个字,
就能看纺线的方法,
纺出更细的线。”
女娃们学得格外认真。
张妮子以前总把“织”字写成“只”,
现在跟着夫子一笔一划写,
终于写对了;
李小花把“厨”字旁边画了个小锅,
说这样记更牢;
招娣则在课本上写“招娣”,
写了十几遍,
终于不像“招手”了。
课间休息时,
女娃们围在一起,
展示自己的新收获。
丫丫教大家算“5斗米能换多少盐”,
招娣教大家画“麦饼”插图,
张妮子则念起了课本上的童谣:
“女娃巧,
学认字,
会算账,
持家好。”
周夫子站在门口,
看着热闹的女娃们,
对李墨说:
“陛下的补贴政策真是好!
以前农户总觉得女娃上学没用,
现在有了米,
更看到了实在的好处,
送女上学的越来越多了。”
李墨望着教室里的书声,
心里满是踏实:
“补贴只是引子,
让女娃们能走进学堂,
学到真本事,
才是根本。
等她们长大了,
有的能当先生,
有的能当农官,
有的能当账房,
这才是大秦的‘女栋梁’。”
四、长远之效:墨香润女娃,民生有新篇
日子一天天过去,
学堂里的女娃们越来越出色。
丫丫帮陈农官抄了二十本《农书图解》,
陈农官给她奖了支新毛笔;
招娣学会了算收成,
帮王老汉算出今年多收了3石粟米,
比补贴多了六倍;
张妮子则帮商队写了布样说明书,
商队给她送了块花布,
做了个新书袋。
王老汉逢人就夸:
“以前总觉得女娃是赔钱货,
现在才知道,
招娣比俺儿子还管用!
会算收成、会看农书,
这5斗米的补贴,
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张婶也笑着说:
“妮子现在能帮俺看纺线书,
纺的线又细又匀,
商队给的价钱比以前高两成!
以后俺还要送她去农科馆,
学种占城稻,
当女农官!”
消息传到咸阳,
嬴政看着李墨的奏折,
上面写着“关中城郊启智学堂,
女童入学率从10%升至70%,
农户皆称‘送女上学不亏’,
已带动周边三县效仿”,
忍不住笑了:
“5斗粟米,
换来了女娃的本事,
换来了农户的认同,
这买卖,
值!”
他下旨:
“全国推广女童入学补贴,
北境、西域、岭南皆按此例,
每户送女上学,
月补粟米1斗,
持续三年。
巧成城加印《女童专用课本》,
加入纺线、农作、记账等内容,
务必让女娃学有所用!”
旨意传到启智学堂时,
女娃们正在学写“大秦”二字。
丫丫拿着新毛笔,
在纸上写得工整;
招娣在旁边画了个小粮仓,
代表“粮安大秦”;
张妮子则画了个女娃在看书,
旁边写着“女娃也能成栋梁”。
李墨站在教室外,
望着满屋子的女娃,
心里满是期待。
他知道,
这5斗粟米的补贴,
只是一个开始。
这些捧着课本的女娃,
将来会成为农妇、先生、农官,
把知识带回家,
把本事传下去,
让“全民识字,
无分彼此”的初心,
在大秦的每一寸土地上,
生根、发芽,
长成参天大树。
夕阳西下,
女娃们背着书袋放学回家,
手里的课本被风吹得哗啦响,
书声混着田埂上的蛙鸣,
飘向远方——
那里,
有等着女儿算收成的王老汉,
有盼着女儿纺好线的张婶,
有刚印好的女童课本,
还有正在绽放的,
属于大秦女娃的,
光明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