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53章 活字印刷课本:巧成城印课本10万册,送偏远村落

第253章 活字印刷课本:巧成城印课本10万册,送偏远村落(2 / 2)

李墨望着工坊里的灯火,

心里满是踏实:

“陛下说‘全民识字,

无分彼此’,

这十万册课本,

就是‘无分彼此’的底气。

不管是北境的丁零娃,

还是岭南的百越童,

都能读上一样的课本。”

第二十天,

五万册课本已经印好,

堆在工坊外像座小山。

咸阳的运输队也到了,

五十辆马车,

每辆能装两千册,

马车上还装着墨家造的防潮油布,

防止运输中淋雨。

“曹主事,

这些课本分三路送:

北路去贝加尔湖,

西路去黑沙岭,

南路去澜沧江。”

运输校尉指着舆图说,

“每车配两名识字兵,

教村落里的先生认活字课本,

别弄混了页码。”

曹平点头,

递给校尉一摞“课本说明”:

“这上面写着页码顺序,

还有活字印刷的小知识,

让先生们教孩子爱惜课本,

这活字印的书,

比手抄本耐用三倍!”

三、送书西域:黑沙岭的“新书香”

西路运输队走了十五天,

终于抵达西域黑沙岭部落。

此时正是流动学堂车开课的日子,

古丽(哈力克的孙女)和十几个孩子,

正围着先生看手抄残本,

上面的“马”字缺了一点,

“羊”字少了一横。

“古丽,

你看这‘马’字,

像不像少了一条腿?”

小术律指着残本笑,

自己也把“马”字写得歪歪扭扭。

古丽噘着嘴:

“先生说这是抄漏了,

可俺想看看真的‘马’字长啥样……”

正说着,

远处传来马蹄声,

运输队的士兵赶着马车过来,

车身上插着“大秦课本”的旗帜,

墨香顺着风飘过来。

“是新书!

是咸阳送的课本!”

先生赵书第一个冲过去,

看着马车上堆得整齐的课本,

封面上画着波斯麦和曲辕犁,

字迹清晰得能数出笔画。

哈力克长老也赶来了,

摸着课本上的“大秦”二字,

又看了看旁边的西域文注释,

眼睛亮了:

“这书比先生抄的清楚十倍!

还有西域文,

俺们的娃也能看懂!”

士兵们开始分书,

每个孩子一本,

古丽接过课本,

翻到“马”字那页,

上面的横折钩笔直,

四点均匀,

旁边还画着小马插图:

“先生!

这才是‘马’字!

比残本好看多了!”

小术律也捧着课本,

翻到“羊”字页,

对着自家的羊数:

“‘羊’字上面是羊角,

俺家有十五只羊,

就是‘羊十五’!”

王二嫂(成人夜校学员)也挤过来,

领了本成人版课本,

上面的“税”“粮”字特别大,

还有算税的例子:

“太好了!

以后教邻居认字,

再也不用看手抄的错字本了!

这活字印的书,

真是咱们的‘识字宝’!”

赵书捧着课本,

对士兵说:

“黑沙岭有三个童蒙班,

二十个成人夜校学员,

这些书刚好够!

谢谢咸阳,

谢谢巧成城的工匠们!”

士兵笑着摆手:

“这是陛下的旨意,

让每个大秦的孩子都有书读!

巧成城还在印更多课本,

明年会送更全的农书来!”

四、书到民心:墨香融疆土,知识传远方

课本送到的消息,

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西域。

周边的孔雀河部落、芭蕉寨,

都派人来黑沙岭借课本抄,

赵书干脆开了“课本借阅点”,

让每个部落都能借到正版书。

古丽每天带着课本去放羊,

休息时就教小羊倌认字:

“这是‘麦’,

这是‘犁’,

学会了能看农书,

种出更多麦子。”

小羊倌拿着树枝在沙地上画,

虽然歪扭,

却学得认真。

王二嫂则用成人版课本教邻居算收成:

“你家五亩地,

亩产五石,

总收二十五石,

税缴两石五斗,

这课本上写得清清楚楚,

再也不怕小吏骗咱们。”

巧成城的十万册课本,

陆续送到了北境的贝加尔湖、岭南的澜沧江。

丁零少年阿骨拿到课本,

对着保温棚画插图:

“这课本上的保温棚,

和赵大叔搭的一模一样!

俺要照着学,

教更多人搭棚种麦!”

岭南的阿朵则用课本教女童认“占城稻”:

“这稻子能种两季,

课本上写着‘七月收早稻,

十二月收晚稻’,

咱们明年试试!”

巧成城的工坊里,

最后一批课本也印好了。

曹平捧着印好的课本,

上面印着“巧成城活字印刷”的字样,

对张衡说:

“十万册完成了!

这活字印刷,

比连弩车还厉害!

连弩车能守疆,

这课本能融心,

让偏远村落的人懂大秦、爱大秦。”

张衡点头,

望着远处的驰道,

运输队正带着课本驶向更偏远的部落:

“以后咱们还要印农书、医书,

用活字印十万册农书,

让每个农户都能看;

印十万册医书,

让每个部落都能治病。

这才是墨家‘利天下’的本分。”

李墨则带着课本样本回了咸阳,

嬴政看着清晰的字迹和插图,

笑着对李斯说:

“活字印刷,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有了这十万册课本,

全民识字的日子不远了,

大秦的根基,

也越来越稳了。”

夕阳下,

巧成城的工坊里,

工匠们正在整理活字,

把“粮”“犁”“税”“家”等活字放回库里,

准备下次印刷。

油墨香混着陶土的气息,

飘向远方——

那里,

有捧着课本的孩童,

有教字的先生,

有算收成的农妇,

还有正在生根的,

属于大秦的,

知识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