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踩就碎,现在能攥成块!”
牡丹带着农户们分片改良,她走在前头,用木杆在地上划垄:
“垄要起高两尺,下雨时水能顺着垄沟流走,不会积碱;
草木灰要撒在垄上,别撒沟里,不然被水冲跑了!”
阿木跟着学,还把牡丹的话记在秦字小本子上,分给不会写字的西域农户。
有个老农户马大叔撒灰太急,把苗烧黄了,急得直跺脚。
牡丹赶紧教他“补浇淡盐水”:“烧苗是灰撒多了,浇点掺了淡水的盐水,
中和一下就好,以后按俺给的木勺撒,一勺正好半斤!”
果然,浇了水的小苗第二天就缓了过来,马大叔竖着大拇指:
“牡丹姑娘比俺家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婆子还懂行!”
三、推广种植:农户齐心,碱地生绿
改良的消息传遍了润疆,周边的西域部落都来学方法。
陈默让人把“三步改良法”画成图,贴在农站墙上:
第一步画着水车浇水,第二步画着撒草木灰,第三步画着挖截碱沟,连不识字的农户都能看懂。
牡丹成了“土专家”,每天带着农户们在田里忙活:
教西域农户认草木灰,教老秦户挖截碱沟,连墨家学徒都跟着她学看土性:
“牡丹姑娘,这土泛白是碱重,泛黄是正好,对不?”
“没错!要是土发黏,就少撒点粪,不然会烂根!”
王大伯的五亩盐碱地全改良了,波斯麦长得比普通田还壮,
叶片绿油油的,麦穗也饱满。他摸着麦苗对陈默说:
“以前俺总骂这地是‘废地’,现在才知道,不是地废,
是没找对法子!草木灰加牛羊粪,比啥化肥都管用!”
阿木的三亩地收了十八石波斯麦,比去年多了三十六倍,他捧着新麦粉找到牡丹:
“牡丹姑娘,俺要教俺老家的人种!
这法子简单,还不用花大钱,太适合润疆了!”
墨家的风车水车也派上了大用场——二十万亩地,
靠人工浇水得半年,用风车水车只花了一个月,还省了八成人力。
小李笑着说:“以前觉得墨家只造兵器,现在才知道,造水车改良土地,比打仗还管用!”
四、丰收添田:白碱变金浪,良田满润疆
深秋的孔雀河畔,改良后的盐碱地变成了金黄的麦浪,波斯麦穗压弯了麦秆,
风一吹,香气能飘十里。
陈默带着农官们测产,王大伯的田亩产六石二斗,阿木的田亩产五石八斗,比普通良田还高!
“二十万亩盐碱地,全改良成良田了!”
陈默拿着账本,声音激动得发颤,“今年能收一百二十万石波斯麦,够润疆三十万人吃一年!”
农户们欢天喜地地收割,牡丹和王大伯一起用墨家的脱粒机打麦,金黄的麦粒落在布兜里,沉甸甸的。
王大伯捧着麦粒,眼泪都快下来了:
“俺活了六十岁,从没见过这盐碱地能收这么多粮!
牡丹姑娘,陈农官,俺们润疆再也不用怕缺粮了!”
西域部落首领伊不拉欣带着族人来取经,看到满田的麦浪,
又摸了摸改良后的土壤,对着牡丹和陈默鞠躬:
“大秦的法子太神了!
请你们去俺们部落,教俺们改良土地,俺们愿意种波斯麦,跟着大秦过好日子!”
陈默立刻答应:
“没问题!
草木灰、牛羊粪、水车,俺们都给你们送过去,牡丹姑娘还能留在部落教你们技术!”
消息传到咸阳,嬴政下旨嘉奖:
“牡丹姑娘献策有功,封‘润疆农师’;陈默主持改良,升为‘西域农官’;墨家造水车助力,赏铁料千斤!
令明年在西域推广草木灰改良法,新增良田五十万亩!”
站在麦浪里,牡丹望着远处的风车水车,手里攥着一把草木灰,心里满是踏实。
这白花花的盐碱地,曾是润疆人的心病,如今却变成了金灿灿的良田——靠的不是神奇的法术,
是老辈传下的草木灰,是农科站的技术,是墨家的工具,更是农户们齐心的劲头。
王大伯走过来,递给牡丹一块新烤的麦饼:
“姑娘,尝尝!
这是盐碱地种的麦,比啥都香!” 牡丹咬了一口,麦香在嘴里散开,甜丝丝的。
风掠过孔雀河,吹过金黄的麦浪,也吹过刚改良的新田。
二十万亩良田像一块巨大的绿毯,铺在润疆大地上,
不仅长着波斯麦,更长着润疆人的希望,长着大秦二五计“粮安西域”的坚实根基。
牡丹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盐碱地变良田,
更多农户笑开颜,润疆会变成真正的“西部粮仓”,在大秦的版图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