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合作的效果很快显现——试验田的波斯麦长得比其他田壮,
麦穗比普通麦穗长半寸,颗粒也更饱满。
陈农官从咸阳赶来视察,蹲在田里搓出一粒麦粒,放在嘴里嚼了嚼,笑着说:
“好!
这麦粒比普通波斯麦更重,看样子亩产真能超6石!
农墨合作,真是找对了路子!”
曹平也笑着补充:
“以后俺们还能改水车,让它既能抽水,又能碾麦,
等收了麦,直接在田里就能脱粒,省得再运回去,更方便!”
三、收割测产:亩产超6石,农站欢腾
七月收割季,试验田成了润疆的焦点——周边农站的人都来围观,
连西域归附的农夫也赶来看热闹。
张小三带着人,用墨家送的“曲辕麦镰”收割,镰刃锋利,
一割就是一捆,曹平则在旁边调试“脚踏脱粒机”,准备测产。
“先割这一亩,单独脱粒,看看能收多少!”
陈农官亲自划线,让人把割下的麦子运到脱粒机旁。
脱粒机“吱呀”转动,金黄的麦粒落在布兜里,没一会儿就装满了两袋。
称重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司秤的士兵喊出数字:“一亩地,净麦6石2斗!”
“超了!真超6石了!”
张小三激动得跳起来,王大伯也攥着拳头,眼眶有点红:
“俺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沙地能种出这么高的产量!
这农墨合作,真是太神了!”
曹平拍着水车,笑得格外开心:
“这可不是神,是咱们一起干出来的——你们懂种地,
俺们懂农具,互相配合,就能突破难关!
以后十亩试验田,最少能收62石,够农站的人吃一年,还能留种推广!”
围观的人也炸开了锅——西域农夫阿木拉着张小三的手,急切地问:
“小三兄弟,俺们的地也在水渠边,能装你们的风车水车吗?
俺也想种高产的波斯麦!”
“当然能!”
张小三立刻点头,“陈农官说了,今年要在润疆推广十座风车水车,
教大家种高产波斯麦,让所有农站都能亩产超6石!”
四、推广展望:粮安润疆,助力二五
收割完,流沙农站摆起了“丰收宴”,用新收的波斯麦磨粉做饼,
配着西域的烤肉,招待来围观的人。
陈农官举着麦饼,对大家说:
“农墨合作试验田的成功,不是偶然——农家出技术,
墨家出农具,互相补台,才能让沙地变良田。
接下来,咱们要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北境、岭南,
让大秦的每一片土地,都能长出高产粮,让二五计的‘粮安大秦’,真正落地!”
曹平也站起来,手里拿着新的水车图纸:
“俺们墨家工坊已经开始批量造双轮风车水车,
下个月就能送一批到北境,帮丁零人浇麦田;
还要造‘旱地水车’,给东境的辽东半岛用,让那里的渔盐栈旁边,也能种出波斯麦!”
王大伯喝着新麦煮的粥,感慨道:
“以前俺总觉得,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才知道,
靠技术、靠农具、靠合作,天旱也能丰收!
以后俺要跟着小三学新技术,跟着曹师傅学用新农具,
让润疆的沙地,都变成高产田!”
张小三望着试验田边的风车,心里满是期待——他想起刚到农站时,
陈农官说的“让每个农夫都能吃饱饭”,现在这个目标,正一步步实现。
风又吹过田埂,风车“吱呀”转动,像是在为丰收歌唱,
也像是在为大秦二五计的“粮安”之路,奏响新的乐章。
夕阳下,试验田的麦垛堆得像小山,风车的影子映在沙地上,
和农人们的笑脸一起,构成了润疆最温暖的画面——这,
就是农墨合作的力量,是大秦粮食安全的底气,更是二五计里,最朴实也最坚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