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25章 王贲北征丁零:贝加尔湖以南筑城,冻土试种耐寒麦

第225章 王贲北征丁零:贝加尔湖以南筑城,冻土试种耐寒麦(1 / 2)

贝加尔湖以南的冻土,十月就结了冰,寒风卷着雪粒,打在秦军的玄甲上噼啪作响。

王贲勒住胯下的杂交耐寒马,手里的舆图被冻得发脆,

目光落在图上“丁零主营”的标记——那是北境最后一个未归附的部落,

丁零人靠打猎、游牧为生,帐篷散落在湖边的草原上,

像一群警惕的羚羊,远远望着逼近的秦军。

“将军,丁零首领律蒙派人传话,说‘贝加尔湖是丁零人的母亲湖,秦人敢来,就跟你们拼了’!”

副将李信捧着书信,冻得指尖发红,“斥候说,

他们把牛羊都赶到了湖中心的岛上,还在草原上挖了陷阱,看样子是要硬抗。”

王贲没急着下令,反而从马背上取下一袋种子——那是陈农官特意送来的耐寒麦种,颗粒饱满,泛着金黄的光。

“硬拼没用,赢欣公子说了,北境要‘守’更要‘养’。

丁零人怕咱们抢他们的牛羊、占他们的湖,

咱们就得让他们知道,来这儿是帮他们建家,不是来打仗的。”

正说着,远处的雪地里跑来一个瘦小的身影,

是个丁零少年,穿着单薄的兽皮袄,手里攥着一只冻僵的野兔。

他看见秦军,没跑,反而举着野兔喊:

“俺叫阿骨,俺爹是律蒙的手下!

俺们部落没粮了,冬天快到了,牛羊都冻瘦了,你们有吃的吗?”

王贲翻身下马,从怀里掏出块烤得喷香的麦饼,递到阿骨手里:

“拿着,先垫垫肚子。

俺们有粮食,还有能在冻土里种的麦子,种出来够你们全族吃一年,比打猎稳当多了。”

阿骨咬着麦饼,眼睛亮了:

“真的?

冻土里能种麦子?

俺们丁零人在这儿住了几十年,冬天只能吃冻肉,春天还得怕牛羊冻死。”

“当然是真的。”

王贲指着身后的车队,

“你看,那是巧成城送来的预制木架,能帮你们建暖棚,

冬天比你们的帐篷暖和十倍;

还有农科学生,专门教你们种耐寒麦,以后你们不用再靠天吃饭。”

一、筑城显诚意:蒸汽桩机震冻土,丁零人放下警惕

第二天一早,王贲让人把蒸汽打空地上。

当那台“突突”冒白汽的机器,一锤就把丈余长的铁桩砸进冻土时,

丁零人的帐篷里炸开了锅——律蒙带着几个长老,

扒开帐篷的缝隙,看着秦军工匠熟练地拼接木架,看着铁桩在冻土上立起,眼神里满是惊讶。

“那是什么怪物?

怎么这么大劲儿?”

律蒙身边的长老喃喃道,

“咱们用石锤砸桩,半天才能砸进一尺,秦人这机器,一锤就进去了!”

阿骨跑回部落,举着没吃完的麦饼,对律蒙喊:

“爹!

秦人有好吃的麦饼,还有能种的麦子!

他们说要帮咱们建暖棚,冬天不用冻着了!”

律蒙皱着眉,没说话,却悄悄让阿骨再去看看。

这次,阿骨跟着农科学生小张,学会了怎么分辨耐寒麦种,还拿回了一小把,

说“春天种下去,秋天就能收,比打猎靠谱”。

秦军的筑城速度远超丁零人的想象。

三天时间,三十根铁桩立起,预制木架拼成了城墙的雏形,

连城门的框架都搭好了。

工匠们还在城墙边搭了个临时暖棚,里面垒了火墙,

烧着牛粪,暖烘烘的,吸引了不少丁零孩子凑过来取暖。

“你们这暖棚,真能挡住贝加尔湖的寒风?”

律蒙终于忍不住,带着长老们走到城边,盯着暖棚的木架问。

王贲笑着掀开暖棚的门帘:

“律蒙首领,进来试试就知道。

这里面能住十个人,冬天温度能保持在十度以上,比你们的帐篷暖和多了。

等城建好,你们的帐篷都能搬进城里,再也不用怕风雪。”

律蒙走进暖棚,果然一股暖意扑面而来,比他的兽皮袄还管用。

他摸了摸火墙,又看了看棚顶的茅草,突然问:

“你们建这城,是要把俺们赶走吗?”

“当然不是。”

王贲递给他一把铁铲,“这城叫‘贝加尔城’,是给咱们一起住的。

你们住东边,俺们住西边,城里设集市,你们的皮毛能换俺们的铁锅、种子;

设学堂,你们的娃能学秦字、算算术;设医馆,你们生病不用再靠萨满跳大神。”

二、冻土试种:草木灰改良土壤,麦苗破冰而出

筑城的同时,农科学生小张带着丁零人,开始在城边的冻土上试种耐寒麦。

一开始,丁零人根本不信——冻土硬得像石头,怎么能种出麦子?

阿骨的爹,一个叫巴图的猎手,抱着胳膊冷笑:

“俺们丁零人试过,春天种粟米,刚发芽就被冻死,你们这麦子,还不是一样?”

小张没辩解,只是让人拉来几车草木灰——那是从暖棚的火墙里攒的,

混着牛羊粪,是改良冻土的好东西。

“巴图大叔,你看,冻土太硬,咱们就用草木灰掺进去,松软土壤还能保暖;

种子先在暖棚里育苗,等长出芽再移栽,成活率能到九成。”

他说着,拿起铁铲,在冻土上挖了个坑,撒上草木灰,

再把育好的麦苗放进去,轻轻盖上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