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白起夜袭乌桓(2 / 2)

蹋顿看着族人渴望的眼神,又看了看那口铁锅——乌桓人的土锅煮三次就裂,早就想有口结实的铁锅了。

他站起身,对白起说:“俺们乌桓人,说话算话。

只要你们不赶俺们走,不抢俺们的渔盐,俺们愿意归附大秦,还愿意把之前抢的盐都还回去,再献上今年新晒的一万斤渔盐,给大秦的士兵当军粮。”

“好!”白起拍了拍手,“蹋顿首领爽快!俺现在就派人去通知商队,

让他们送铁锅、种子来,再让陈农官、张衡他们过来,帮你们建暖棚、设学堂。”

当天下午,赢侈商队的管事王二就带着车队来了,马车上装着五十口铁锅、一百斤占城稻种子,还有一些彩布。

蹋顿的族人看着崭新的铁锅,都围过来看,有的还伸手摸了摸,惊讶地说:“这锅真结实,比俺们的土锅好多了!”

王二笑着说:“这是巧成城造的铸铁锅,煮东西快,还不容易裂。

以后你们要是想要,随时跟商队说,用渔盐换就行,一斤盐换一尺布,或者换半斤种子,都划算。”

三、渔盐归秦:互利共赢,辽河安澜

接下来的日子,秦军和乌桓人一起忙着晒盐、建暖棚。

辽河上游的滩涂上,乌桓人教秦兵怎么引海水、怎么晒盐,秦兵则教乌桓人怎么用铁锅煮盐卤,

提高出盐率——以前乌桓人晒盐,一斤海水只能出二两盐,用秦兵的法子,能出三两,效率提高了五成。

白起看着滩涂上忙碌的身影,对赵昂说:

“你看,这才是二五计划东拓的样子——不是靠刀枪征服,是靠互利共赢,让乌桓人真心归附。

他们献渔盐,咱们给他们铁锅、种子,大家都有好处,辽河上游才能安稳。”

赵昂点头:

“将军说得对!以前咱们跟乌桓打仗,损兵折将,还没盐用;

现在好了,他们主动献盐,还帮咱们晒盐,咱们的士兵再也不用缺盐了。”

半个月后,一万斤新晒的渔盐被装上商队的马车,送往北境军团——项羽的士兵们收到盐,

都高兴得很,项羽还特意给白起写了封信,说“有了辽河的盐,弟兄们再也不用吃淡饭了”。

暖棚也建好了,用的是大兴安岭运来的红松木材,里面垒了火墙,烧着牛粪,暖和得很。

蹋顿的族人搬进暖棚,再也不用住漏风的帐篷,冬天再也不用冻得瑟瑟发抖了。学堂也设起来了,

扶苏派来的双语先生教乌桓的孩子们认秦字、算算术,

蹋顿的儿子蹋力才六岁,学得格外认真,很快就会写“辽河”“渔盐”“大秦”这几个字了。

有天,白起和蹋顿一起在辽河岸边散步,看着商队的马车往来穿梭,有的拉着渔盐去关中,有的拉着铁锅、种子来乌桓,

还有的拉着乌桓的皮毛去西域。蹋顿笑着说:

“白起将军,俺以前总觉得秦人坏,现在才知道,你们是来帮俺们的。

这秦籍,俺们认对了!”

白起也笑了:“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你们要是有其他乌桓部落的朋友,也可以劝他们归附大秦,大家一起种稻子、晒渔盐、过好日子。”

蹋顿拍着胸脯说:“放心!俺这就派族人去通知下游的乌桓部落,告诉他们归附大秦有好处,让他们也来换铁锅、学种地!”

四、东拓新基:盐路通,民心聚

没过多久,辽河下游的几个乌桓部落果然主动来归附,他们听说蹋顿部有了铁锅、建了暖棚,

还能跟商队换东西,都羡慕得很。白起按照和蹋顿的约定,给他们送了铁锅、种子,帮他们建暖棚、设学堂,很快,整个辽河沿岸的乌桓部落都归附了大秦。

王二的商队趁机开通了“辽河盐路”,从辽河上游到辽东半岛,再到关中,商队的马车源源不断地运送渔盐,

乌桓人用渔盐换来了铁锅、彩布、种子,大秦的百姓用粮食、铁器换来了渔盐,整个辽东的贸易都活了起来。

陈农官还在辽河岸边推广“稻盐轮作”——春天种占城稻,秋天晒渔盐,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提高收入,乌桓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蹋顿算了算,归附大秦后,他们的粮食比以前多了一倍,盐也够吃了,还有了铁锅、彩布,比以前打猎、抢粮安稳多了。

白起看着辽河沿岸的变化,心里踏实得很——夜袭乌桓,擒获蹋顿,不仅夺回了被抢的盐,还让乌桓人归附,

献上了更多的渔盐,为大秦二五计划东拓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

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利共赢,让乌桓人真心归附,让辽河上游从此安稳,再也不用担心粮道被袭扰。

离开辽河上游时,蹋顿带着族人来送白起,手里捧着一包新晒的渔盐:“白起将军,这盐您带上,路上吃。

以后要是有需要,俺们乌桓人随叫随到,帮大秦守辽河!”

白起接过盐包,对蹋顿说:“好!俺在辽东半岛等你们的好消息,

等你们的稻子熟了,俺来吃你们种的新米。”

马车驶远,白起回头望去,辽河岸边的暖棚炊烟袅袅,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商队的马车在盐路上穿梭——这,

就是他想要的东拓,不是血流成河,而是民心归附;不是征服土地,而是让土地焕发生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月光再次洒在辽河上,冰面映着星光,像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白起知道,有了辽河的渔盐,有了乌桓人的归附,大秦二五计划东拓的根基会更稳,辽东半岛的建设会更快,用不了多久,整个辽东都会成为大秦的沃土,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