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议事:教启民智,商活民生
晨时·议事启:继医道,谋教商
咸阳宫章台殿的晨光里,案上摆着两样新物件——扶苏带来的简体字课本(封皮印着“大秦识字入门”)、
吕雉商队的“大秦商票样本”,还有巧成城新造的活字印刷版(印着“人、田、商”三个简体字)。
前三日敲定军事、农业、医疗大计,今日议事聚焦“教育”与“商业”,嬴政坐于主位,
目光扫过列阵的教育官、商人代表与各郡主官,声音沉稳:“大秦要稳,需民有智、商有活。
教,是让百姓识文断字懂道理;
商,是让百姓有营生能致富。
今日便议这两件事,让第二个五年,大秦既有‘书声’,也有‘市声’。”
赢欣站在侧首,接过话头:“第一个五年,
咱只在咸阳、定远推了简体字,商路也多是官营;
今日要让教育‘无差别’,商业‘无门槛’——不管是老秦还是异族,
不管是老翁还是女童,不管是大商还是小贩,都能上学、能经商。”
话音落,扶苏(主理教育)与吕雉(商队代表)、赢侈(商令)一同出列,
前者捧着课本,后两者拿着商票与商税册,躬身行礼:
“臣等定不负陛下所托,启民智、活民生!”
巳时·教育议事:全民识字,无分彼此
扶苏展开简体字课本,书页上印着“一、二、三”等简单汉字,
旁注着阿拉伯数字与拼音(巧成城新创的“秦音标注法”),
还有“田”“粮”“家”等民生汉字,配着手绘的小图(“田”字旁画着麦田),
他的声音满是对“全民智”的期许:
“第一个五年,大秦只设了2000所学堂,
多在郡县主城,偏远村落的百姓仍‘目不识丁’——去年西域有个新户,
因看不懂‘分田文书’,被小吏骗走半亩地;
北境有个老农,因不会算粮租,多交了两石粟。
第二个五年,教育要‘破三界、广普及’:
1. 破“年龄界”:老幼皆可学
- 设“分层学堂”:
- 「童蒙班」(7-15岁):教识字、算术、《民生课本》,
每日辰时上课,午时放学,不耽误农忙;
- 「成人夜校」(16岁以上):在各村设夜校,每晚戌时上课,
教“实用字”(如“粮”“税”“商”)、“简单算术”(记账、算田租),
农忙时可暂停,农闲时补学;
- 「银发班」(60岁以上):教“大字课本”(汉字放大三倍),
只学“认”不强制“写”,比如认“医”字知道医馆在哪,认“官”字知道找谁办事。
- 举个例子:润疆有个70岁的老牧民阿古拉,去年说“一把年纪学字没用”,
臣等给他送了大字课本,教他认“马”“羊”“草”,
现在他能给远方的儿子写“家里羊多了,勿念”的短笺,逢人就说“识字能想家”。
2. 破“性别界”:女童也入学
- 设“男女混班”:学堂不设“女禁”,女童与男童一起上课,
课本、师资完全一样;还在各郡设10所“女童专项学堂”,
配女先生(多是识字的农妇、医女),教女童“识字+女红+卫生知识”,比如教“织”字时,还教怎么织秦胡混纺布。
- 给“女童补贴”:凡送女童上学的家庭朝廷每亩田补贴粟米5斗,若女童能认100个汉字,再奖励布帛1匹。
去年关中某村,有20户送女童上学,今年已有5个女童能帮家里记账,还有3个考上了咸阳太学的“女红科”。
3. 破“种族界”:异族同待遇
- 设“双语学堂”:在西域、北境等异族聚居区,设“秦语+异族语”双语学堂,
课本用两种文字标注(如秦字旁注匈奴语、百越语),
先生也懂双语,比如教“大秦”二字时,会用匈奴语解释“天下一家的国度”;
- 免“异族学费”:异族子弟上学,全免学费,还发“课本补贴”(每人每年发1册新课本),
其家庭若入秦籍,再额外奖励“识字粮”1石。
去年呼伦贝尔的匈奴少年巴图,通过双语学堂学会秦字,
现在能帮部落写“归附文书”,还教其他少年认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