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187章 阿房新筑:补憾华夏,筑大秦之魂

第187章 阿房新筑:补憾华夏,筑大秦之魂(2 / 2)

2. 配套区域:连宫殿与民生

- 宫外设“民生坊”:开染布坊、铁锅铺、茶社,由润疆新户、西域工匠经营,既方便工地人员,也让咸阳百姓能逛“阿房宫周边市集”,感受筑宫带来的便利;

- 建“技教学堂”:巧成城的工匠在学堂教“预制构件法”“蒸汽工具用”,培养新工匠,宫建成后,这些人可赴各郡建城,让技术惠及全国;

- 留“绿地苑”:占宫区1\/3面积,种润疆葡萄、西域苜蓿,养天驷城的矮马、安息的孔雀,既是始皇的养生园,也对百姓开放(每月初一、十五可入园散步),打破“宫殿禁地”的隔阂。

三、加速推进:工地如市集,筑宫亦筑心

阿房宫工地,不再是前世的凄苦景象,反而像座热闹的小城:

- 蒸汽锯木机“嗡嗡”响,木料被切成标准尺寸;

预制砖构件从火车上卸下,工匠们按图纸拼装,宫墙每日拔高1尺;

- 饭点一到,食堂飘出羊肉汤的香气,工匠们捧着粗瓷碗,边吃边聊“今天又拼了三根梁柱”,家属区的孩子跑来看热闹,手里攥着学堂给的算术小牌;

- 安息使节来参观,见工匠们笑着干活,还能拿高薪,忍不住对嬴政叹:“大秦筑宫,不似罗马征奴,倒像百姓共建家园——这才是真强国。”

赢欣每月去工地巡查,见一个曾是奴隶的西域工匠,正教秦人工匠“琉璃烧制法”,两人合作造出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七彩光。

“以前当奴隶,干活像牲口;现在当工匠,陛下给俺发钱,还让俺教手艺。”

工匠捧着瓦,眼泪落在上面,“俺要把瓦烧得最好,让阿房宫传千年。”

嬴政也常去工地,见宫墙碑上刻着“润疆工匠李老铁”“西域织娘阿依莎”的名字,忽然对赢欣道:

“你所说梦中的阿房宫,只刻帝王名;今生的阿房宫,刻满百姓名——这才是朕想留的阿房宫。”

四、补憾华夏:筑的是宫殿,传的是文明

冬去春来,阿房宫的轮廓在咸阳城外渐显:玄鸟殿的梁柱已立起,百工馆的琉璃瓦开始铺设,民生坊的染布坊飘出彩布的香气。

赢欣站在宫墙顶端,望着远处的咸阳城——技校的学生来工地实习,商队的骆驼载着西域物资赶来,百姓们在绿地苑散步,连罗马留学生都来画阿房宫的图纸,说要带回罗马“让他们看看大秦的智慧”。

“前世的遗憾,这次补上了。”

赢欣轻声道,风里带着琉璃瓦的清冽、木料的温润,还有百姓的笑声。

嬴政走到他身边,望着即将完工的宫殿,眼底满是欣慰:“这阿房宫,不是朕的私产,

是大秦的文明碑——刻着技术,刻着民生,刻着千千万万想让大秦变好的人。”

远处,润疆城的新麦又要熟了,巧成城的蒸汽工具还在运转,天驷城的马驹正学着奔跑。

阿房宫的建造,没有耽误大秦的五年计划,反而成了“技术推广、民生融合”的契机——工匠们学会了新技艺,民夫们有了田和家,西域与中原的物资更通畅,连“招募制”都被推广到各郡的筑城工程中。

赢欣知道,这座阿房宫,终将不再是历史的遗憾。

它会像润疆的麦浪、巧成的铁、天驷的马一样,成为大秦强盛的见证,成为华夏文明里“不劳民、能传世、有温度”的丰碑。

而他,只是有幸在这个时代,用技术与民心,为始皇、为华夏、为世界,补上了那道错过千年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