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农桑为本(2 / 2)

“打井?”扶苏看着图上标注的“盐碱地”,“那里的水怕是咸的。”

“所以要种耐盐碱的作物。”赢欣从怀里掏出一包种子,“这是从大月氏换来的棉籽,牡丹试过,在盐碱地能长。收了棉花,能织布,冬天还能做棉衣,比麻布暖和。”

扶苏接过棉籽,放在手心细看——这小小的种子里,竟藏着让河西变粮仓的希望。他忽然明白,赢欣为何对农桑如此上心:没有粮食,再多的兵、再详细的图志,都成了空谈。

接下来的日子,河西变成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每日天不亮,农户们就扛着曲辕犁下地,菜鸟营的子弟们轮班修渠,工坊里的铁匠连夜赶制农具,连胡亥都被分到打井队,学着用斥候带回的“深井法”凿井。

有一次,打井队在居延泽边挖到了流沙,井壁总往下塌。胡亥急得直跳脚,赵成更是主张换地方。可赢欣来了之后,让人按图志上的法子,用红柳枝编成筐,一层层往下放,再填进碎石,流沙果然被挡住了。

“这是斥候从西域学的法子。”赢欣擦着汗道,“那里的人在沙漠里打井,就用这招。”胡亥看着稳稳立住的井壁,第一次觉得,那些枯燥的图志,原来这么有用。

到了春播时节,洮河两岸已是一片新绿。粟米抽出嫩芽,冬麦铺成绿毯,连盐碱地里的棉籽都冒出了两片小叶。老秦看着自家地里的苗,笑得合不拢嘴——他婆娘带着孩子来了,分到的两亩好地,苗长得最旺。

牡丹每日带着农官巡查,手里的账簿记得密密麻麻:“甲区粟苗长势好,乙区缺肥,丙区……”她忽然停在一片地前,那里的苗稀稀拉拉,一看就是没好好侍弄。

“这是谁的地?”牡丹皱眉问。旁边的农官嗫嚅道:“是……是菜鸟七十九号的。”赢侈正在不远处捉蝴蝶,闻言吓得脸都白了。

“你可知误了农时,要罚粮?”牡丹板起脸。赢侈哭丧着脸:“我……我不会种……”

“不会就学。”牡丹让人把赢侈拉到老秦地里,“跟着老农学,什么时候苗赶上别人家的,什么时候再回营。”赢侈虽不情不愿,却不敢违抗,只能跟着老秦学锄草、施肥,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

夏末时,河西迎来了第一场丰收。洮河沿岸的粟米压弯了穗,冬麦收割下来,装了满满二十个粮仓。赢欣让人盘点时,老秦的地亩产竟达三石,比关中的上等田还多。

“赏!”赢欣当场赏了老秦一具新铁犁,“再给他家记上十亩地!”老秦捧着铁犁,老泪纵横:“俺老秦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蒙浩、王泽带着菜鸟营的子弟们帮忙收割,累得躺在麦垛上直喘气,却笑得开怀。王泽抹着汗道:“这下好了,西征的弟兄们,不愁没粮吃了。”

扶苏站在粮仓顶上,看着底下堆积如山的粮食,又望向远处正在开垦的新田,忽然对赢欣道:“二十二弟,我总算明白‘粮草先行’的意思了。有了这些粮,再看西域的图志,才觉得心里踏实。”

赢欣点头,从怀里掏出新绘的《河西屯田续图》:“这只是开始。明年,我们要把渠修到居延泽,把棉田扩到千里,让河西的粮仓,能供十万大军吃三年。”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粮仓上,映得“农桑为本”的匾额闪闪发亮。远处传来农户们的歌声,唱的是新编的歌谣:“洮河水,甜又清,浇得良田万里平。曲辕犁,快又轻,收得粟米满仓盈……”

赢欣知道,这歌声里,藏着大秦西征最坚实的底气。有了河西的粮草做后盾,那张浸透斥候血汗的西域图志,才真正有了变成版图的可能。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歌声,沿着洮河,沿着新修的水渠,一路向西,唱遍斥候们用脚丈量过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