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欣目光沉静,望向殿外深沉的夜色,又仿佛穿透宫墙,看到了更广阔的山河与黎民,缓缓吟出:
《元日·秦宫即事》
岁寒未减松柏翠,*(起兴:以松柏喻秦之坚韧,暗含对帝国根基的肯定)
新桃欲换旧符催。 (点题“过年”,暗喻新旧更替,隐有期待变革之意)
炉暖难温黔首骨,(笔锋陡转!直指繁华表象下的民生疾苦,触目惊心!“炉暖”对“骨寒”)
愿祈春霖润九垓!(升华:表达最朴素的愿望——希望新年的恩泽如春雨般普降天下,泽被苍生)
死寂!前两句尚可,后两句一出,满殿皆惊!空气仿佛凝固了。李斯眼神锐利如刀;冯去疾面露忧色;王贲、蒙毅等武将则若有所思;赵高嘴角噙着一丝冷笑;胡亥则是一脸茫然加不屑。大臣家眷们更是屏住呼吸,大气不敢出。这句“炉暖难温黔首骨”简直是把皇帝新衣撕开了一道口子!
嬴政的身体微微前倾,鹰隼般的目光牢牢锁定公子欣,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手指在案几上无意识地敲击着,时间仿佛过了很久。就在众人以为公子欣要大祸临头时,始皇忽然爆发出一阵大笑:“哈哈哈哈!好!好一个‘愿祈春霖润九垓’!”
始皇收敛笑容,目光深邃地看着公子欣,声音洪亮:“诸卿之诗,或歌功颂德,或描绘升平,或言志抒怀,然皆浮于表象,未得真髓!唯欣儿此诗——”他顿了顿,环视群臣,
“前两句,点题应景,暗含新旧之思,有根骨!” (肯定其意境)
“后两句,笔锋如刀,直指要害!‘炉暖难温黔首骨’,此乃大实话!寡人宫中炉火再暖,暖不了天下所有寒屋!”(出乎意料地赞赏其胆识与真实!)
“结句‘愿祈春霖润九垓’,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此乃帝王之志,仁者之心!虽只一‘愿’字,境界已远超尔等颂圣千言!” (高度评价其格局与仁心)
“此诗,不避讳,不虚浮,有胆识,有悲悯,有格局!这才配得上我大秦的新岁气象!魁首,当之无愧!赐玉璧!”
公子欣此诗胜出的关键点:
一是胆识与真实(直击核心):在满殿歌功颂德中,唯有他敢于触及帝国最敏感的问题——民生疾苦(“炉暖难温黔首骨”)。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深刻的洞察力,是其他人(包括李斯)的诗作完全不具备的。始皇虽雄猜,但也欣赏敢于说真话(尤其是这种不直接批评他本人,而是点出社会现象)的胆识。
二是格局宏大(帝王视角):** “愿祈春霖润九垓”将个人\/宫廷的“过年”主题,升华到了祈愿普天之下共享太平恩泽的高度。这暗合了始皇“大一统”、“泽被苍生”(至少是他理想中的)的帝王心态,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享乐、心系天下的胸襟,让始皇看到了一个“合格”继承者应有的格局(对比胡亥的浅薄)。
3. 含蓄的批判与期许: “新桃欲换旧符催”隐含了变革的期待;“炉暖难温黔首骨”是尖锐的批判;“愿祈春霖”则是深切的期望。这种批判与期望不是激烈的对抗,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建设性,更容易被处于权力顶峰的始皇所接受,甚至视为一种“忠言”。
三是艺术性与意境:短短四句,起承转合自然。以“松柏翠”喻国基稳固起兴,点出“新桃换符”的节日主题,再以强烈的对比(宫暖\/民寒)转折,最后以宏大的祈愿升华。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松柏、桃符、炉火、春霖),意境由近及远,由实入虚,余韵悠长。
四是身份带来的反差与冲击:出自一个平时默默无闻、不受重视的庶出公子之口,其内容的深刻和格局的宏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带给始皇和群臣巨大的冲击力。
公子欣在众人复杂难言(震惊、钦佩、嫉妒、忌惮)的目光中,恭敬地接过始皇亲赐的玉璧。他面色平静,并无太多得色,仿佛刚才那首石破天惊的诗并非出自他口。然而,经此一事,公子欣这个名字,以及他那句“炉暖难温黔首骨,愿祈春霖润九垓”,注定将深深烙印在秦宫上下,甚至帝国未来的命运轨迹之中。这场除夕夜宴,因一首诗而变得不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