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舌尖上的根基(1 / 2)

渭南的风暴虽暂歇,但根基的夯实与力量的积蓄刻不容缓。公子欣深谙“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更明白在乱世将临之际,掌控关乎民生命脉的物资与技术,远比刀枪更具力量。一场以“舌尖上的渭南”为核心的民生革命,悄然拉开序幕。

冬日的寒风在渭南平原上渐渐收敛了暴戾,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下些许暖意。公子欣站在新落成的、高大宽敞的县衙粮仓前,看着满载新粮和药材的车队络绎驶入,眼中闪烁着务实的光芒。赵高“赔”来的厚礼与始皇的赏赐,是资本,更是责任。

“项离,”欣看向身旁虽仍显消瘦但精神已振的巨汉,“身子骨感觉如何?”

“谢大人挂念!”项离咧嘴一笑,拍了拍胸膛,发出沉闷的响声,“解药灵验!老吴的药膳也补人!再有十天半月,保管能替大人再劈开几个杂碎的脑袋!” 他脸上的刀疤随着笑容抽动,凶悍依旧,却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精悍。

“劈脑袋不急,”欣也笑了,“先带弟兄们,把肚子填饱,把力气养足!传令下去,即日起,靖安营、百工坊所有人员,包括流民安置点的老弱妇孺,口粮配额,每日增粟米半升!每三日,必见荤腥!钱,从府库出!肉,让王五带人去南山猎,去洛水捕!不够,就跟邻近县买!”

“诺!”项离眼中放光,大声应道。这命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手下那些嗷嗷叫的汉子能吃饱饭,有力气操练!意味着人心会更稳!

改善饮食,盐是灵魂。秦时官盐价高,私盐犯禁。公子欣的目光,投向了灞水下游那片荒芜的滩涂地。

“王五!”欣召来这位越发得力的情报头子兼行动队长,“让你找的‘苦水’之地,可有眉目?”

“回大人!”王五满脸兴奋,“找到了!就在灞水入渭河口下游三十里,有一大片荒滩!地是咸的!挖下去几尺,渗出的水又苦又涩!附近的鸟都不喝!跟您说的一模一样!当地老渔夫说,古时候那里是海(湖)边,后来水退了!”

“好!”欣精神一振,“带上可靠的人手,还有百工坊最好的陶工、木匠!我们去煮盐!”

灞水盐场迅速建立起来:

第一步掘井汲卤:在咸滩上深挖盐井,以粗大毛竹打通关节连接成管,将地下富含盐分的卤水汲取上来(简易井盐法)。

第二步建灶制盐:依滩涂地势,用砖石和赵高“赔”来的精铁部件,搭建起数十座长条形的盐灶。灶膛宽大,上置特制的宽浅大铁盘。

第三步煮卤成盐: 卤水注入铁盘,灶下燃起熊熊煤火(黑石峪煤矿已小规模开采)。匠人们手持长柄木耙,不断搅拌、刮扫,水分迅速蒸发,雪白晶莹的盐粒渐渐析出!

第四步精制提纯: 初盐含有杂质,略带苦涩。欣指导匠人将粗盐溶入净水,用多层细麻布反复过滤,再入小锅熬煮结晶,得到更加洁白细腻的精盐!此法虽耗工,但品质远超官盐!

当第一批雪白如霜的精盐被装入特制的陶罐,送入县衙时,整个渭南都轰动了!公子欣下令:“此盐,乃渭南自产!除上缴部分作为赋税(堵朝廷口实),余者,平价供应靖安营、百工坊及流民安置点!绝不允许囤积居奇!要让渭南的百姓,都吃得起好盐!”

盐,这生命不可或缺的结晶,被公子欣牢牢掌控在手中,成为凝聚人心、保障民生、甚至未来贸易的利器!

解决了盐,公子欣的目光又投向餐桌上单调的腌菜和干粟饭。寒冬腊月,绿蔬难求。

“百工坊!”欣召集了工匠和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本官欲在冬日,种出鲜菜!”

众人面面相觑,以为县令大人被“梦萦香”熏坏了脑子。

欣不以为意,铺开草图:“此物,名曰‘暖窖’,亦可称‘大棚’!”

选择县衙后一片向阳背风之地,夯筑起北高南低的厚实土墙(保温、防风)。

以粗壮竹木为拱形骨架,间距密集。骨架上覆盖多层浸透桐油的厚实白麻布(代替玻璃)!麻布透光性虽不如琉璃,但成本低廉,可大量生产,且保温效果极佳!

借鉴暖炕原理,在大棚地下深处埋设陶管烟道,连接外部火灶。烧煤产生的热烟蜿蜒流过地下,缓缓释放热量,温暖土层和空气。火灶排烟口远离大棚,避免熏坏作物。

选取耐寒、生长期短的菜种:冬葵(小白菜)、蔓菁(大头菜)、韭黄(利用地热提前软化)、甚至尝试小范围种植耐寒的胡豆(蚕豆)。老农们负责精细管理,控制湿度(适时通风),追施腐熟的人畜粪尿与草木灰混合肥。

当第一茬嫩绿的冬葵叶子在寒冷的腊月里,于温暖湿润的大棚中舒展开时,所有参与的人都惊呆了!项离瞪大眼睛,看着那脆生生的绿叶,喃喃道:“神了…大人真乃神人也!” 牡丹更是兴奋地采下几片,当晚就用新制的铁锅(百工坊出品)和自产的精盐、猪油,炒了一盘清亮油润的蒜蓉冬葵!

铁锅的普及(得益于充足的铁料)和植物油(主要是麻油、菜籽油)的压榨使用,带来了一场饮食革命——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