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幼儿园,柳絮像雪片般飘进走廊,五岁的知雪蹲在窗边,看保洁阿姨踮着脚够高处的柳絮。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包带——最近妈妈总说“宝宝乖,妈妈今天要加班”,晚上回来时,肩膀酸得直揉,连给她讲故事的声音都轻轻的。
“知雪,发什么呆呢?”朵朵凑过来,“该去吃加餐了。”
知雪应了一声,却盯着阿姨手中的长杆掸子出了神。那根杆子比她还高,阿姨举得很吃力,每够一下都要换口气。她忽然想起昨晚,妈妈举着吸尘器吸天花板时,也是这样咬着嘴唇硬撑的。
系统提示音恰在此时响起:
【检测到宿主宝宝对日常付出的感知力萌芽,触发感恩培养系列任务。】
【任务一:理解的本质——不是长大以后的回报,是此刻看见的珍惜。】
【任务二:记录宝宝首次主动用行动向付出者表达感谢的事件。】
【奖励:解锁成长勋章——感恩小暖炉,可定制热牛奶里的温度场景浮雕;家庭成员获得感恩引导力+100。】
第一次的习以为常:原来妈妈也会累
知雪的“不觉察”,源于被爱包裹得太久。
她习惯了:
早上起床,餐桌上总有温热的牛奶和煎蛋,边缘用模具压成小兔子形状;
放学回家,书包已被整理好,蜡笔按颜色排进笔筒,连滚到沙发底的玩具熊都被捡回床头;
生病时,妈妈整夜握着她的手,额头贴着她的额头试体温,困得眼皮打架也不肯去睡。
直到上周三:
妈妈接她放学时,嘴角挂着疲惫的笑,“宝宝今天乖不乖?”手指却不自觉地揉着后颈;
晚上她要妈妈陪玩新买的拼图,妈妈看了眼墙上的钟,“宝宝先自己玩,妈妈改完报表就来”;
半夜她起夜,看见书房灯还亮着,妈妈趴在桌上打盹,电脑屏幕映着她眼下的青黑,发梢沾着未散的碎发。
家庭感恩课:爸爸的旧保温杯与奶奶的针线筐
周末早餐时,知雪盯着妈妈的头发看了很久:“妈妈,你有白头发了。”
妈妈笑着拨开:“是吗?可能是最近加班多,没顾上染。”
爸爸沈益晖放下报纸,翻出一本旧相册:“你看这张,爸爸刚工作时住单位宿舍,你奶奶总给我煮红糖姜茶。后来我学会了,现在轮到我给你们煮了。”他指了指厨房,“今天的豆浆,就是爸爸按奶奶的方子磨的。”
奶奶端着刚晒好的棉被进来,被子蓬松得像朵云:“我年轻时,你太姥姥总给我纳鞋底。冬天脚冷,她就用棉花絮厚鞋垫。现在我能给你们织毛衣了,这叫‘付出的人被记住,记住的人会付出’。”
晚上,知雪翻出自己的成长相册:第一次走路时妈妈扶着她的腰,第一次画画时妈妈举着画纸当屏风,第一次发烧时妈妈用湿毛巾敷她的额头…原来那些“应该的”,全是妈妈藏起来的辛苦。
实践时刻:我的感恩小行动
周一早晨,知雪早早就醒了。
她轻手轻脚爬下床,踮着脚够到妈妈的护手霜——最近妈妈的手总是干干的,指腹有洗不掉的洗洁精痕迹。她在妈妈手背上涂了点乳霜,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轻轻打圈按摩:“妈妈,你的手不疼了。”
妈妈惊醒,眼眶瞬间红了:“宝宝什么时候醒的?”
“不告诉你!”知雪笑着钻回被窝,“这是我给你的小惊喜!”
下午放学,她没像往常一样先去玩滑梯,而是跑到花坛边摘了朵小野花(老师说可以摘的),插在妈妈的马克杯里。杯子是妈妈最爱的天蓝色,野花歪歪扭扭地立着,像在说“你好呀”。
第一次表达:感恩是此刻看见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