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低价倾销”: “关于‘四海1号’的成本和定价,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绝低于成本价。
我们的性价比来自于。
第一,核心元器件规模化全球采购的成本优势。
第二,极致的运营效率压缩了渠道和营销成本。
第三,初期战略性投入,愿意牺牲部分硬件利润来获取用户,并通过互联网服务和生态价值来实现长期回报。
这是经过严格测算的商业模型,而非恶意扰乱市场。
事实上,我们的进入,迫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成本和价格,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他的话语条理分明,数据扎实,语气从容不迫,没有攻击对手,而是始终围绕“用户体验”、“效率提升”、“商业逻辑”和“法律框架”进行阐述。
他甚至主动展示了部分可公开的供应链合作数据和技术投入图表。
访谈中,他多次强调:四海的梦想,不是成为垄断巨头,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真正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生活便利度,让更多人体会到科技的美好。
我们每年将超过10%的营收投入研发,我们创造了数以万计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我们依法缴纳了巨额税收。
我们坚信,这才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
最后,他面对镜头,郑重承诺:“无论调查结果如何,四海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用户第一,坚持合法合规经营。
我们会持续加大在核心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设备领域的投入,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回馈用户,回馈社会。
专访视频和文字实录在《经济观察报》全平台发布后,如同在浑浊的舆论湖水中投入了一颗明矾,迅速产生了澄清和沉淀的效果。
“卧槽!云总这波回应太硬核了!有理有据有节!”
“数据说话,比那些只会阴阳怪气的媒体报道有说服力多了!”
“原来‘四海1号’便宜是靠效率和规模省出来的,不是烧钱啊,懂了!”
“支持良性竞争!希望四海继续出好东西!”
“这才叫企业家的格局和担当!”
网络舆论的风向开始肉眼可见地反转。
之前被对手引导的质疑声,在云游扎实的逻辑和坦诚的态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许多之前保持沉默的行业专家、经济学家也开始发声,肯定四海模式在提升商业效率和刺激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海通讯的股价应声止跌反弹,甚至超过了风波前的水平。
那些犹豫的合作伙伴也吃下了定心丸,纷纷主动联系四海,表示继续合作的意愿。
这一次罕见的公开亮相,云游没有选择诉苦或对抗,而是用事实、逻辑和自信,成功地将一次重大的危机,转化为了展示企业实力、澄清误解、甚至赢得更广泛公众认同的契机。
周家明兴奋地向云游汇报舆情监测结果:“云总,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现在舆论完全扭转过来了!”
云游看着屏幕上那些支持的评论,只是淡淡一笑。
舆论从来都是这样,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到东风。
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站在道理和事实这一边。
这次过去了,但警惕性不能放松。
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他知道,对手的联合施压不会因此停止,但经此一役,四海在舆论战场上的防御和反击能力,已然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