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极为深远:四海未来要做的汽车,绝不仅仅是动力源的改变,它应该是智能的、互联的、进化的。
它是我们‘四海生态’在物理世界最重要的延伸和载体,是移动的智能终端。
用户可以通过它接入我们所有的服务。
战略的宏大图景让在座不少人呼吸微微急促,既感到兴奋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是,云总,”纵横资本的负责人开口,“正如刚才所说,这些前沿技术目前大多掌握在小型创业公司或者高校实验室手中,分散且不成熟,风险极大。”
“所以,我才需要纵横资本立刻行动。”
云游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不要你们现在就去造整车,那是不自量力。
我要你们化身‘猎人’和‘播种者’,在全球范围内,搜寻、评估、投资那些在电池材料、电芯设计、bS(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电控系统、甚至充电技术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潜力的团队和公司。”
他的指令非常明确:“不要怕项目小,不要怕技术偏,只要它有独特的创新点和巨大的潜力,就可以接触。可以风险投资,可以战略入股,甚至可以全资收购。
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目的是构建我们在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未来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上的专利池和技术储备。
这是一场围绕未来汽车产业链上游的‘军备竞赛’,我们必须提前至少五年布局。”
“同时,”云游补充道,“战略投资部成立专项小组,密切跟踪特斯拉等先行者的动态,深入研究它们的商业模式、技术路径和遇到的困难。
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清方向,避免他们踩过的坑,并寻找超越的可能。”
会议结束后,纵横资本的团队如同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又如同被推上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全新战场。
他们立刻行动起来,组建专业的汽车技术投资团队,与全球顶尖的行业咨询机构、高校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建立联系,一张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大网,开始悄然撒向全球。
几天后,云游的办公桌上,出现了第一份由纵横资本筛选出的潜在投资标的清单?
一家位于美国硅谷、专注于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材料研发的初创公司。
一家德国老牌工业集团旗下独立出来、专注于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的小型团队。
还有一家中国本土的、在电池管理系统算法上颇有独到之处的科研团队……
云游仔细翻阅着这些资料,目光锐利。
他知道,这些看似微小的火种,或许在未来就能汇聚成燎原之势。每一次投资,都是一次对未来下注。
他看的从来不是当下的市场热度,而是五年、十年后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格局重塑。
在绝大多数人还对电动汽车嗤之以鼻,认为那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时,云游已经清晰地看到了那条波涛汹涌却充满机遇的新航道,并毫不犹豫地指挥着四海这艘巨轮,开始储备动力,调整风帆,准备驶向那片更广阔的、属于未来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