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末,四海集团因“员工安居计划”而收获的如潮好评和万众瞩目尚未消退,一股精心策划、裹挟着怀疑与恶意的舆论暗流,已悄然借助强大的媒体机器开始涌动。
周一出版的《京华财经时报》,在头版二条位置刊登了一篇署名为“特约评论员”的长文,标题颇为耸动。
《四海集团:狂飙突进背后的隐忧与思考》。
这份报纸,正是传媒大亨林薇麾下的重要舆论阵地之一。
文章开篇先是以看似客观的口吻回顾了四海集团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历程,称赞其“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但笔锋随即一转,开始抛出尖锐的质疑:
“然而,当我们剥开其光鲜亮丽的外壳,审视其内部的财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时,却发现诸多令人费解之处。”
文章指出,“其核心盈利业务游戏和‘叮叮’带来的现金流,是否足以支撑其同时在电商(巨额亏损)、物流(天量投入)、手机(无底洞研发)乃至房地产(员工小区)等多个重资产领域如此激进地扩张?其资金链是否如外界想象的那般稳固?”
接着,文章将矛头直指刚刚宣布的、备受赞誉的“员工安居计划”。
“为员工谋福利,初衷良好。
但以远低于市场的成本价向员工售房,且规模巨大,这是否意味着四海集团将长期背负沉重的非经营性负债?
这部分资产的回报率极低,甚至需要持续贴补维护费用,严重侵蚀主营业务利润。
这种模式可持续吗?是否只是为了营造‘良心企业’形象而进行的短期公关行为?
一旦未来现金流紧张,此计划是否会无疾而终,最终损害的还是员工的期望?”
文章最后“忧心忡忡”地总结道。
“我们钦佩四海集团的创业精神,但也必须提醒投资者和公众,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应基于其持续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的财务结构,而非过于理想化甚至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实验。
过快的扩张和偏离主业的沉重负担,往往是企业陷入危机的先兆。四海集团的‘生态梦’固然宏大,但需警惕其可能存在的巨大泡沫风险。”
这篇看似理性分析、实则充满暗示和误导的文章,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迅速被林薇掌控的其他多家平面媒体、新闻网站转载,并被大量网络水军和意见领袖跟进解读、放大焦虑。
《起底四海资金链:盛宴之下,暗藏危机?》
《员工小区是福利还是拖累?分析师警示四海模式风险》
《是行业革新者还是泡沫制造机?四海扩张模式引争议》
一系列标题惊悚的文章开始充斥网络,试图将四海集团描绘成一个依靠资本输血、盲目扩张、甚至可能用画饼来维持形象的危险公司,极力动摇市场、投资者以及内部员工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
四海集团公关部,气氛瞬间从之前的喜悦转为高度紧张。
周家明盯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冒出的负面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脸色阴沉。
李强则坐在旁边的工位上,十指如飞地操作着电脑,实时监测着各大平台的数据波动和舆论倾向,脸色发白。
明哥,转载量还在快速上升!
话题热度指数半小时内飙升了200%!
李强声音急促地汇报,“很多财经大V都在跟风讨论,话题开始偏向质疑我们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模式了!”
“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