泷县一中高一(三)班的日常学习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云游继续维持着他“班级小透明”的人设,安静上课,默默学习,课间独处。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尤其当这颗金子还拥有“过目不忘”这种逆天能力时,偶尔展露的锋芒,终究无法完全掩盖。
语文课上,孙老师讲解苏轼的《赤壁赋》。在分析了文章背景和主旨后,她提出了一个拓展性问题:“有哪位同学能谈谈,苏轼在文中流露出的‘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与我们轩国历史上庆武帝时期‘承古革新’的国策,是否有某种精神上的共通之处?”
这个问题颇有深度,涉及到文学赏析和历史观的结合。教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同学们大多皱起眉头,低头思索,或偷偷翻看笔记,无人举手。
孙老师目光扫视全班,略显失望,正想自己解答,目光却无意中落在了云游身上。只见他并未像其他同学那样苦思冥想,而是平静地看着窗外,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轻敲,似乎早已成竹在胸。
“云游同学,”孙老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点了名,“你来谈谈你的看法。”
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到了云游身上。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能回答出这么难的问题吗?
云游回过神,站起身,略微整理了一下思绪,便从容不迫地开口:“孙老师,我认为二者确有共通之处。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揭示的是面对时空流转、人生无常时,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永恒的态度。”
他声音平稳,引经据典,一字不差。同学们都有些惊讶地看着他。
“而庆武帝在明末乱世中,‘承古’是继承华夏文明之正统,恢复汉家衣冠礼制,此为‘不变’之根基;‘革新’则是大胆采用新式火器、改革吏治、鼓励工商,此为‘变’之手段。其核心,亦是于时代巨变中,把握住民族精神之‘不变’,以积极之‘变’求国家生存发展之‘永恒’。二者在哲学层面,都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智慧,即于变化中坚守根本,以顺应变化来维护不变的核心价值。”
一番论述,条理清晰,见解深刻,不仅回答了问题,更将文学与历史、哲学巧妙融合。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听得似懂非懂,但都觉得好厉害。
孙老师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她连连点头,忍不住赞叹道:“好!说得非常好!理解透彻,分析到位!云游同学,你的阅读面和思考深度,远超老师预期!请坐!”
云游平静地坐下,仿佛刚才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周围同学看他的眼神,第一次带上了些许探究和佩服。
这仅仅是开始。
英语课上,新来的年轻老师为了测试大家的基础,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一段颇有难度的课外阅读段落,要求现场翻译。同学们看着那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型,纷纷挠头。
老师环视一圈,最后点了看似在走神的云游。
云游站起来,目光快速扫过黑板,几乎没有任何停顿,便用流利而准确的汉语,将那段英文完整地翻译了出来,甚至对一些文化背景词汇做了简要的解释。
英语老师惊讶地推了推眼镜:“Very good!云游同学,你的词汇量和语感非常好!以前学过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