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影响力(2 / 2)

她顿了顿,声音有点哽咽,眼泪还是掉了下来,砸在奖杯上:“《幕后之光》播出后,我收到很多信。有个 12 岁的小朋友,画了张飞天飘带寄给我,说‘看完想当壁画修复师,以后要像张师傅一样补壁画’;还有位 70 岁的老奶奶,说‘我爷爷当年也是做拓片的,看张师傅磨滑石,就像看到我爷爷当年的样子’—— 这些反馈,比任何奖项都珍贵。因为我知道,我们不仅拍了一部纪录片,还在很多人心里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这才是‘影响力’真正的意义。”

台下的掌声像潮水一样涌过来,顾怀安坐在第一排,手里举着手机录像,嘴角翘得很高,眼里却有点红。周教授在旁边不停点头,嘴里念叨着 “说得好,说得对”;平台王总掏出手机,手指飞快地打字,给团队发消息:“赶紧把成彦的感言剪下来,加在《幕后之光》的片头,再追加 500 万推广资源,重点推‘匠人故事’板块!”

走下舞台时,成彦刚到后台,就看到张师傅背着工具箱站在那里。老人穿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袖口磨得发亮,手里拎着个布包,包角缝了又缝。看到她过来,张师傅赶紧迎上去,把布包递过来,手指有点抖 —— 是激动的:“成丫头,恭喜你!这是我特意为你拓的飞天飘带,比之前的更细致,你看这飘带的弧度,跟莫高窟 320 窟的原壁画一模一样,我磨了三天滑石才拓出来的。”

成彦接过布包,打开一看,拓片用软纸裹着,墨色均匀,飘带的纹路清晰得能看到木纹。她指尖轻轻摸着拓片,眼泪又掉了下来:“张师傅,谢谢您…… 要是没有您,没有大家的坚持,《幕后之光》也走不到今天。”

“傻丫头,是你愿意拍我们这些老骨头啊。” 张师傅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手上的老茧蹭得她有点痒,“敦煌研究院的王院长跟我说,想跟你合作开个匠人培训班,让更多年轻人学壁画修复、学拓片,你愿意吗?咱们把这些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敦煌不仅有壁画,还有一群守着壁画的人。”

成彦还没回答,顾怀安走过来,递上杯温好的姜枣茶 —— 是他让后台工作人员热的,杯子还是成彦自己的浅粉色保温杯,“先喝口水,别激动。培训班的事咱们慢慢聊,周教授刚才找我,说想把《幕后之光》翻译成英、法、日三种语言,推到国际纪录片节,还想把你刚才的感言做成双语字幕,让国外的观众也看看中国的匠人精神。”

后台的人越来越多,有媒体记者想采访,有品牌方想谈合作,小夏忙着挡在前面,说 “成彦姐刚领奖,需要休息”;老周扛着相机到处拍,一会儿拍奖杯,一会儿拍张师傅的拓片,嘴里念叨着 “这些都要剪进幕后花絮,让观众看看咱们的‘影响力’是怎么来的”。

成彦站在人群中间,手里攥着奖杯和拓片,突然觉得心里很踏实。她想起十年前被封杀时,躲在出租屋里吃泡面,看着电视里别人的作品获奖,心里又羡慕又难过,那时她就想 “要是有一天,我也能拍一部真正有意义的作品就好了”。现在,她不仅拍了,还让作品有了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了匠人之光。

顾怀安在旁边看着她,悄悄把手机里的录像保存好 —— 视频里,成彦站在聚光灯下,说 “用作品说话” 时,眼睛亮得像星星,裙摆的飞天飘带在光下轻轻晃,像真的要飞起来。他点开对话框,给周教授发消息:“国际纪录片节的事,我想把《等你回答》的英文版也带上,编曲时加了张师傅的拓片声和李教授的琵琶,用音乐加画面,让国外观众更懂敦煌的美。”

没过几秒,周教授回复:“好主意!成丫头的作品,就该让全世界看见!我再跟研究院说说,把张师傅的拓片教学片段也加上,让国外观众也学学怎么拓飞天飘带。”

成彦凑过来看手机,笑着说:“还要加上江南竹编李伯的镜头,他编竹丝的手法也很特别,上次他说‘竹丝要煮三遍才韧’,这种细节国外观众肯定没见过。”

顾怀安点点头,指尖轻轻碰了下她的手背,温热的触感让成彦心里一暖:“都听你的。以后,咱们一起把中国的匠人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颁奖典礼结束时,外面已经天黑了。成彦坐在车里,手里还抱着奖杯和拓片,手机里不断传来消息:平台说《幕后之光》的播放量破 3000 晚了,弹幕里 “想当匠人” 的留言潮 50 万;李教授发了段琵琶演奏视频,配文 “祝贺成彦,感谢《幕后之光》让更多人听见琵琶的声”;那个 12 岁的小朋友发了张画,画里有飞天飘带,还有个小小的栀子,旁边写着 “以后我也要像张师傅和成彦姐姐一样”。

车子驶过高架桥,窗外的灯光像串起来的星星。成彦看着窗外,突然想起十年前的自己 —— 那时她还是个新人,被封杀时有人说 “你永远拍不出好作品,一辈子只能当小透明”,可现在,她不仅拍出了,还让作品照亮了更多人。原来,只要坚持 “用作品说话”,再难的路,也能走出光来。

“明年,咱们去敦煌开培训班吧?” 成彦转头看向顾怀安,眼里闪着光,“我想跟着张师傅学拓片,还要拍《幕后之光》第二季,把江南的竹编、景德镇的陶瓷匠人都拍进来,让更多手艺被看见。”

顾怀安转过头,看着她的眼睛,里面映着窗外的灯光,像落了星光。他笑着点头,伸手轻轻摸了下她的头发:“好。不管是拓片,还是纪录片,不管是敦煌,还是江南,我都陪你。”

车里的音乐轻轻响起,是《等你回答》的旋律,筚篥的调子混着张师傅的拓片声,在夜色里慢慢飘远。成彦靠在椅背上,手里攥着拓片,心里想着:这不是结束,是开始 —— 属于匠人,属于真实,属于 “用作品说话” 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