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新的企划(2 / 2)

她抬头看向陆岩,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银行卡,放在桌上:“至于预算,我把之前拒绝的 NFt 合作定金取出来了,有 150 万;不够的话,我的片酬也能贴一部分 ——《守望者》的片酬还有 80 万没结,我跟财务说好了,先不结,用在纪录片上。”

陆岩盯着那张银行卡,又看了看成彦认真的眼神,突然叹了口气,把冷咖啡倒进垃圾桶:“你这丫头,还是这么轴。” 他伸手翻了翻笔记本里的采访名单,看到 “灯光师老王” 时,突然笑了,“记得拍苏清淋雨那场戏吗?那天雨下得特别大,老王为了找‘自然雨’的光线,举着 5 公斤重的灯站在雨里两个小时,后来发烧到 39 度,还说‘没事,只要镜头好看就行’。” 他顿了顿,语气软了下来,“行,我帮你对接平台。但丑话说在前头,要是招商不顺利,咱们可能得缩减规模 —— 比如先拍 3 集,看看反响。”

“太好了!” 小夏跳起来,差点把桌上的笔记本碰掉,她赶紧扶住,吐了吐舌头,“姐,我来帮你整理采访提纲!我还认识个拍纪录片的团队,他们之前拍过《非遗手艺人》,镜头拍得特别细,连匠人手指的老茧都能拍清楚!” 她掏出手机,给成彦看团队的作品截图,“你看这个,拍竹编的,连竹丝怎么劈都拍了,观众评论说‘第一次知道竹编这么难’!”

这时,成彦的手机震了一下,是顾怀安发来的消息,附带一段音频:“音乐小样改了一版,加了点江南的评弹,你听听合不合适。对了,张师傅刚才给我打电话,说有人联系他,想让他上一档‘匠人节目’,让他说‘我修复壁画全靠某品牌工具’,还说给 5 万出场费,张师傅没答应,说‘修复靠的是手艺,不是工具’。你注意点,别是林枫的人。”

成彦看到消息,心里一紧 —— 张师傅老实,不懂娱乐圈的套路,上次有人找他拍广告,让他说 “用了某产品修复更快”,他直接拒绝说 “修复不能偷懒”,这次要是林枫的人用更高的钱忽悠他,怎么办?她赶紧给张师傅发消息,手指打字的时候有点抖:“张师傅,别答应他们,我们的纪录片马上筹备,咱们拍真实的,不用你说假话。”

陆岩看到成彦的表情,凑过来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张师傅说有人找他上节目,让他带货。” 成彦把手机递给陆岩,“很可能是林枫的人,他们想抢在咱们前面,用张师傅赚热度。”

“这群人真是无孔不入!” 陆岩攥紧手机,指节泛白,“我让王姐现在就给张师傅打电话,把采访时间定下来 —— 明天就去敦煌,先拍张师傅修复壁画的镜头,免得夜长梦多。” 他说着就拿起桌上的电话,拨给王姐,声音很沉:“王姐,你现在联系敦煌研究院,跟张师傅定明天的采访,机票订最早的,我跟成彦一起去…… 对,越快越好,别让林枫的人抢先。”

成彦看着陆岩打电话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想起旅行时的平静 —— 早上在江南河边散步,听阿婆唱童谣,晚上看星星;现在虽然有林枫的干扰,但她更有动力了:她要拍真实的幕后,让观众知道,那些没出现在镜头前的人,才是作品的 “根”。

“对了,” 成彦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盒子,是江南老字号的茶叶盒,上面印着 “明前龙井” 四个字,递给陆岩,“阿婆说这是今年的新茶,泡的时候水温别太高,不然会苦。你之前总说速溶咖啡喝腻了,这个泡着喝,提神还养生。”

陆岩接过盒子,打开闻了闻,嘴角露出久违的笑:“行啊,等你纪录片招商成功,我把办公室的速溶咖啡全扔了,就喝这个龙井 —— 到时候咱们请张师傅、老王、小林他们来公司,一起喝茶,看纪录片。”

小夏在旁边喊:“那我呢?我也要喝龙井!还要吃阿婆的芡实糕 —— 姐,下次去江南,你得带我去,我要跟阿婆学做莲湘糕!”

成彦笑着点头,手指轻轻摩挲笔记本上的 “幕后的光” 四个字。夕阳透过窗户,洒在笔记本上,把那四个字染成了金色,像撒了层碎阳光。她知道,这场 “真实与伪善” 的博弈才刚刚开始,但只要她坚持拍真实的细节 —— 张师傅的小刷子、老王的灯光、小林的笔记本,就一定能让 “幕后的光” 照到更多人心里。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办公室的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落在桌上的笔记本、芡实糕和龙井盒上。陆岩还在跟平台打电话,声音里带着点兴奋;小夏在整理采访提纲,嘴里哼着江南的小调。成彦看着这一切,突然觉得,这个 “新开始” 比她想象中更有力量 —— 不是靠流量,不是靠奖项,而是靠对 “真实” 的坚守,靠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的尊重。

只是她没注意,办公室楼下的黑色轿车里,一个戴黑色帽子的男人正举着相机,镜头对着窗户,拍了张成彦和陆岩讨论的照片。他手指飞快地打字,发给备注 “林总” 的人:“成彦明天去敦煌拍修复师,已盯紧。另外,李昊的《匠人故事》收视下滑,观众骂‘摆拍假’,是否需要调整方案?” 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眼神冷得像冰。